《名捕傳》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名捕傳》,清·姚伯祥作。本篇出自吳曾祺編選《舊小說》。按,姚伯祥,生平行跡無考。
金壇王伯弢孝廉,自言丙午偕計至德州,見道旁有捕賊勾當,與州解相噪。[1]問之,云:“放馬賊晝劫上供銀若干,追之則死賊手,不追則死坐累。”各相向呼天,泣數行下;然賊馬塵起處,猶目力可望也。忽有夫婦兩騎,從他道來。諸捕咸驚相慶曰:“保定名捕至矣,當無憂也!”諸捕控名捕馬,問何從來。言:“夫婦泰山進香耳。”然名捕病甚,俯首鞍上;其妻亦短小好婦人,以皂羅覆面,手抱一嬰兒。諸捕告之故,哀乞相助。名捕曰:“賊幾人?”曰:“五人。”曰:“余病甚,吾婦往足矣。”婦搖手:“我不耐煩。”名捕嗔罵曰:“懶媳婦!今日不出手,只會火炕上搏老公乎!”婦面發紅,便下馬,抱兒與夫;更束馬肚,結縛裙靴,攘臂袖一刀,長三尺許,光若鏡也。夫言:“將我箭去。”婦曰:“吾彈固自勝。”言未訖,身已在馬上,絕塵而去。[2]諸捕皆奔馬隨之。須臾,追及賊騎。婦人發聲清亮,順風呼賊曰:“我保定名捕某妻,為此官錢,故來相索。宜急置,毋嘗我丸也!”賊曰: “丈夫平平,牝豬敢爾![13]”賊發五弓射婦,婦從馬上以彈弓撥箭,箭悉落地。急發一彈,殺一人。四人拔刀擬婦。婦接戰,揮斥如意,復砍殺一人。三人懼,少卻。婦更言曰:“急置銀,舁兩尸去,俱死無益也!”三人下馬乞命,置銀,以二尸縛馬上逸。未幾諸捕至,舁銀而還。此婦猶旖旎尋常,[4]善刀藏之,下馬遍拜諸捕曰:“妮子著力不健,縱此三寇,要是裙襦伎倆耳。[5]”州守為治酒,宴勞五日而去。姚伯祥曰:此皆伯弢口授于予,予為之記,所謂舌端有寫生手也。
【注釋】 [1]金壇:今江蘇省金壇市。偕計:指舉人進京會試因舉人同郡縣管稅收的計吏一起搭乘公家的驛車進京,所以稱偕計。捕賊勾當:捕快,官府中負責追捕盜賊的吏役。州解:州里押送公家銀物的差役。[2]絕塵:迅速的意思。絕,超越。 [3]牝豬:母豬,罵人的話。[4]旖旎尋常:像平日那樣溫柔。 [5]妮子:婦女的自謙的稱呼。裙襦伎倆:婦女的本領,也是謙詞。
【譯文】 金壇舉人王伯弢說,丙午年進京會試走到山東德州這個地方,看見道旁有捕賊的捕快同州里解送公家銀物的差役在一起喧鬧。王伯弢上前探問,回答說:“騎馬打劫的強盜大白天劫去許多送往京城的銀子,追吧,就會死在賊人手里,不追吧,就要犯罪判處死刑。”他們相向站立,呼天喚地,淚水不斷地流下。賊馬所到揚起塵土的地方,眼還可望見。忽然有一對夫婦騎著兩匹馬,從另外一條道路上跑來。所有的捕快都又驚又喜互相訴說:“保定有名的捕快到啦,我們就不要發愁啦!”眾多的捕快擁上前去挽住名捕的馬,問他們是從哪里來的。對方回答說:“我們夫婦到泰山燒香去了。”名捕病得很重,耷拉著腦袋騎在馬鞍上;他的妻子是一位身體稍矮容貌美麗的婦女,用黑紗遮蓋著臉部,手抱著一個嬰兒。捕快們簡要地說明了被劫的經過,苦苦哀求給以幫助。名捕問:“有幾個賊人?”答:“五人。”名捕說:“我病得很厲害,我妻子一人前往足夠對付了。”名捕的妻子擺手說:“我不耐煩。”名捕嗔怪妻子,罵了起來:“懶媳婦!今天這種情況你還不出手,難道你只會在火炕上同丈夫摔跤嗎?”名捕妻羞得滿臉通紅,跳下馬來,把懷中的嬰兒遞給了丈夫,把本已束緊的馬肚又束了束,衣裙束緊,靴帶扎牢,把一把刀挎在臂下,刀約長三尺,寒光像鏡子般的亮。名捕說:“把我的箭帶去。”妻子說:“我的彈弓完全可以對付得了!”她話還沒說完,身子已躍在馬上,迅速跑去。眾捕快都飛馬跟隨。不一會兒,名捕妻追上了騎馬的賊人。她聲音清亮,順風向賊大呼:“我是保定有名捕快某人的妻子,找你們要回那筆官家銀錢,你們趕快放下來,不然讓你們嘗嘗我彈丸的厲害!”賊說:“你丈夫不過是個平庸之輩,你這個母豬又敢怎么樣!”賊人連發五箭射婦人,婦人用彈弓撥箭,箭全都落在地上。婦人急忙射出一個彈丸,殺死一個賊人。四個賊人拔刀向婦人比劃,婦人拔刀迎戰,揮舞奔發,進退自如,又殺死一個賊人,剩下的三個賊人很害怕,向后慢慢退卻。婦人進一步勸他們說:“快快把銀子放下,抬著兩具尸體回去,都死了沒有什么好處!”三個賊人下馬乞求饒命,放下銀子,把兩具尸體綁在馬上逃跑了。過了一會兒,所有的捕快趕到了,抬著銀子往回走,這時婦人像平常那樣溫柔,把刀好好收藏起來,下馬逐個拜見眾捕快說:“小女子力量不夠,放走了二個賊人,這不過是婦女的技能而已!”州官為保定名捕夫婦設宴,款待五日后離開。姚伯祥說:“這件事是王伯弢講給我聽的,我把它記錄下來,可以說他舌尖上長了一只會寫字的手。”
【總案】 《名捕傳》是寫技擊武功的優秀作品,小說用簡潔明快的筆調,塑造出名捕妻鮮明生動的形象。作者用映襯的寫法,以眾捕快轉憂為喜情緒的變化,烘托出保定名捕夫婦的武藝超群。接著又寫了名捕妻單人獨馬同群賊廝殺的戰斗場面,刻畫出一個勇敢、剛健、身懷絕技的少婦形象,但她又不缺乏少婦的嬌羞和窘態,人物栩栩如生。
趙欽全
上一篇:聊齋志異《司文郎》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雞肋編《名諱》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