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野僉載《張鷟》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則天革命,舉人不試皆與官,起家至御史、評事、拾遺、補闕者,不可勝數。[1]張鷟為謠曰:“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把推侍御史,碗脫校書郎。[2]”時有沈全交者,傲誕自縱,露才揚己,高巾子,[3]長布衫,南院吟之,續四句曰:“評事不讀律,博士不尋章。面糊存撫使,瞇目圣神皇。[4]”遂被把推御史紀先知捉向右臺,對仗彈劾,以為謗朝政,敗國風,請于朝堂決杖,然后付法。[5]則天笑曰:“但使卿等不濫,何慮天下人語!不須與罪,即宜放卻。”先知于是手面無色。唐豫章令賀若瑾,眼皮急,項轅粗,鷟號為“飽乳犢子”。
【注釋】 [1]則天革命:指武則天自稱皇帝,改國號為周。革命,實行變革以應天命。古人以為帝王受命于天,所以稱改朝換代為革命。御史:唐時有侍御史、殿中御史、監察御史,為中央政權親近、顯要之官。評事:掌評決刑獄,屬大理寺。拾遺、補闕:掌供奉諷諫之官。 [2]把推:一把把地推出來。碗脫:一碗碗地端出來。把推、碗脫,皆言多而濫。脫,出。 [3]巾子:古人特制的定型頭巾。 [4]圣神皇:圣明神武的皇帝,此指武則天。 [5]右臺:即御史臺,主管監察彈訊。對仗:按唐制,皇帝御正殿,設儀仗。諸官奏事,御史彈劾百官,都是對著儀仗,稱對仗奏事。
【譯文】 武則天篡唐臨政的時候,舉人不經過考試都能當官。從平民起家,官至御史、評事、拾遺、補闕的,數不勝數。張鷟編了一首歌謠說:“補闕一車一車地裝,拾遺一斗一斗地量。一把把推出侍御史,一碗碗端出校書郎。”當時有一位名叫沈全交的,傲慢任性,放蕩不羈,很愛顯露才能表現自己。他戴著高頭巾,身著長布衫,就在吏部候選的地方吟念這首歌謠,還補上了四句:“評事不讀法律,博士不求文章。無才無能存撫史,兩眼不睜圣神皇。”于是被“一把推”御史紀先知抓到御史臺,對著儀仗歷數罪狀,認為是誹謗朝政,敗壞國風,請求朝庭施以杖刑,然后送法司論罪。武則天笑著說:“只要各位不胡亂提官,人敷于事,何必擔心天下人議論呢?不必治罪,應該立刻把他們放了。”紀先知這時候被鬧得十分狼狽。唐朝豫章令賀若瑾,眼睛眨得很頻,脖頸又粗。張鷟給他起個綽號:“吃飽了奶的小牛犢。”
【總案】 以作者姓名為題,而且作者又以第三人稱在小說中出現,這是唐人一種習慣做法。據《舊唐書》載:“開元初,澄正風俗,鷟為御史李全交所糾,言鷟語多譏刺,坐貶嶺南。”(卷一百四十九)此記與本篇張鷟所編歌謠“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云云,頗為一致。作品用兩首歌謠(張鷟自編與沈全交所續)諷刺朝政,甚而對皇帝大不敬,可謂有識有膽。
宋緒連
上一篇:幽明錄《幽明錄》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歸田錄《歸田錄》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