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紀昀
同年項君廷謨言:昔嘗館翰林某公家,相見輒講學。一日,其同鄉為外吏者有所饋贈。某公自陳平生儉素,雅不需此。見其崖岸高峻,遂逡巡攜歸。
某公送賓之后,徘徊廳事前,悵悵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數刻。家人請進內午餐,大遭詬誶。忽聞數人吃吃竊笑。視之,無跡。尋之,聲在承塵上。蓋狐魅云。
——《閱微草堂筆記》
小品文的一大功能,便在能針砭世道人心。《某公表里》一文,堪稱神品。文章寥寥百余字,就勾畫出官場中兩號人物的漫畫像。
其一是“翰林某公”。這人對客“相見輒講學”,給人的印象完全是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在一個地方官來攀同鄉、贈“禮品”的時候,他也放不下這張面子,“自陳平生儉素,雅不需此”(即一向不接受財物)。然而當那人怏怏地收起財禮去后,“某公”卻大失心理平衡:“徘徊廳事前,悵悵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數刻。”文中的這一客觀描寫暗示讀者,此公并非不受財禮,他只不過故作姿態罷了。殊不知這樣的“崖岸高峻”,竟把財禮嚇跑了。在他后悔自己不該失去一份唾手可得的財物的當兒,讀者卻看到他失去了道德家的面孔,露出官袍下的“小”來。尤其妙者,是“家人請進內午餐,大遭詬誶”一筆,將其惱羞成怒,遷怒于人的樣子畫活。家人想必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表里”不一的別名,便是“虛偽”。其二是文中只捎帶幾筆寫出的“同鄉外吏”。看來此人于行賄一道尚屬生手,以至分不出官場中人的真真假假,而認假作真。自己將饋物“逡巡攜歸”,著實狼狽不說,還搞得同鄉翰林半天不痛快。真是弄巧成拙,兩失所“寶”。作者文筆可謂老辣之至!
平心而論,這兩個都還沒喪盡廉恥。正因為心懷鬼胎,故皆不得遂其志。如果一方死皮賴臉地送,一方大大方方地收,則無戲可看了。作者抓住“偽善”而不是“無恥”來寫,對世上不少人來說,更能誅心。結尾托竊笑于玄狐,悠謬其辭得妙。如徑作嘲笑,將反為蛇足。
上一篇:《木猶如此·〔南朝·宋〕劉義慶》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某邑令·〔清〕青城子》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