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孔融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為始滿,融又過二。海內知識,零落殆盡,惟會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孫氏,妻孥湮沒,單孑獨立,孤危愁苦。若使憂能傷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春秋傳》曰:“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今孝章實丈夫之雄也,天下談士,依以揚聲,而身不免于幽縶,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當復論損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絕交也。公誠能馳一介之使,加咫尺之書,則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謗前輩,或能譏評孝章。孝章要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稱嘆。燕君市駿馬之骨,非欲以騁道里,乃當以招絕足也。惟公匡復漢室,宗社將絕,又能正之。正之之術,實須得賢。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昭王筑臺以尊郭隗,隗雖小才,而逢大遇,竟能發明主之至心。故樂毅自魏往,劇辛自趙往,鄒衍自齊往。向使郭隗倒懸而王不解,臨溺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高翔遠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凡所稱引,自公所知,而復有云者,欲公崇篤斯義也。因表不悉。
——《文選》
這封信寫于公元204年,亦即漢獻帝劉協建安九年,曹操任司空兼車騎將軍,但實際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孔融這時任朝廷少府,他的朋友、曾任過吳郡太守的會稽盛孝章(名憲,漢末名士),因病辭官家居。孫策平吳后,對當時名士深為忌恨,孝章因此曾外出避禍。孫策死后,孫權繼續對其進行迫害,處境非常危急,所以孔融這時特地寫了這封信向曹操求救。曹操接信后,即征孝章為都尉,征命未至,孝章已為孫權所害。
這封信的目的,就是要打動曹操的救人之心,請他援救盛孝章。本文從交友之道和為國家求賢材兩個大的方面,委婉地勸說曹操,寫得很動人。
作者首先從感嘆時光如流入手,敘說自己與曹操的年齒,然后順勢很快進入正題,說到自己的朋友盛孝章的危急處境,飽含著希望曹操援救之意。這樣寫來,情辭懇切,親切自然,便于雄才大略的曹操能夠接受。為了進一步打動曹操,作者又從兩個層次著筆。一個層次是,稱引《春秋傳》中齊桓公未能成功援救邢國,而引以為恥的歷史故事,作為歷史的借鑒;點出孔子《論語》中論說朋友交道的言論(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故言“吾祖”),作為理論的支撐;還舉出本朝桓帝時的侍御史朱穆有感世風澆薄,寫了《崇厚論》、《絕交論》來矯正和批評社會,作為現實的例子。這些集中到一點,就是希望曹操弘揚交友之道。至此,道理和事實已經講清,作者也就直接提出:“公誠能馳一介之使,加咫尺之書,則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說得誠誠懇懇而又堅定不移,一片懇切之心溢于言表。再一個層次是,舉出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典故,即戰國時燕昭王重用賢者郭隗,因此接連不斷地引來了魏國的樂毅、趙國的劇辛、齊國的鄒衍這些很有本事的人,燕國人才濟濟,很快就幫助昭王振興了燕國(事見《戰國策·燕策一》)。這是希望曹操像燕昭王那樣多為國家羅致人才,而要羅致人才,請先救盛孝章,以此作為人才奔赴的榜樣。這是從正面說。接著作者還從反面說:“向使郭隗倒懸(處境危急)而王不解,臨溺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高翔遠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以此來激勵曹操。這樣反復申說,把救人的道理講得很深透,促使曹操立即采取了行動,來援救盛孝章。
據記載,孔融是一個恃才傲物、剛毅坦誠的人,但是這封書信卻寫得如此委婉,處處小心。何以如此呢?因為孔融深知曹操具有雄才大略,很難接受別人的意見,而且當時又大權在握,威重不可以隨便說話。于是,為了救人,作者也就不能不謹慎從事,揣摩曹操的心理,在行文上多加斟酌。比如文章一開始說到年齡,“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為始滿,融又過二。”孔融本來比曹操大兩歲,按理應是兄長,而這樣說,就顯得謙遜有禮。孔融知道曹操在當時采取的用人政策是“唯才是舉”,他寫的《短歌行》中也說:“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現了對于人才的渴求。所以接下來在書信的主要部分,作者也就針對曹操的心理,從弘揚友道、羅致人才兩個大的方面來立論,處處說到曹操的心坎上。甚至最后還說:“凡所稱引,自公所知,而復有云者,欲公崇篤斯義也。”表明自己的引經據典不是在于炫耀和賣弄知識,而是在于援救朋友,推薦人才。從整個書信來看,態度磊磊落落,不卑不亢,掌握得很有分寸,表現了他的個性。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不過他和其他人不一樣,和曹操作對的時候居多,經常嘲諷曹操的專權之舉,后來終于觸怒曹操而被殺,這是歷史的悲劇,也是他本人的悲劇。
上一篇:《論書法與人品·〔明〕李日華》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陋室銘·〔唐〕劉禹錫》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