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陸龜蒙
散人者,散誕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既無羈限,為時之怪民。束于禮樂者外之曰:此散人也。散人不知恥,乃從而稱之。人或笑曰:彼病子散而目之,子反以為其號,何也?散人曰:天地,大者也,在太虛中一物耳。勞乎覆載,勞乎運行。差之晷度,寒暑錯亂。望斯須之散,其可得耶?水土之散,皆有用乎?水之散,為雨,為露,為霜雪;水之局,為潴,為洳,為潢污。土之散,封之可崇,穴之可深,生可以藝,死可以入;土之局,塤不可以埏,甓不可以為盂,得非散能通于變化,局不能耶!退若不散,守名之筌;進若不散,執時之權。筌可守耶?權可執耶?遂為散歌、散傳,以志其散。
——《唐甫里先生文集》
誠如魯迅先生所說:“唐末詩風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輝。……正是一榻(今寫作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铓。”(《小品文的危機》)其中自傳體小品,雖是借鑒了魏晉以來像《五柳先生傳》、《五斗先生傳》等一類作品的傳統,但是因為時代不同,和以前相比又有了新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陸龜蒙的這篇《江湖散人傳》就是這樣。
這篇寫在《江湖散人歌》前面的序,也是一篇很有特點的小品。文章先提出“散人”的概念,很有些像論文先提出論點一樣,然后加以解釋:所以叫做“散人”,是因為乃“散誕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散誕”,就是悠然自在,放誕不羈。“散人”,也就是平庸無用、不為世用、閑散自在的人,是處于世俗的禮教繩檢之外的人,也就和我們現在說的“另類”差不多。所以那些“束于禮樂者”亦即具有正統思想的人,要以“怪民”目之,叫他作“散人”,態度是輕蔑的,很看不起。但是,他卻不以為意,干脆就自稱“散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不以為恥而反以為榮,這是為什么?于是就引來了后面的一大段議論,說明“散”的作用。作者這里采用了對答論難的形式,也是先提出問題,然后加以駁議。不過,他又和抽象的說理不同,而是從具體的事物的描述中,引申出道理,來說明自己的思想。先從大處落筆,從天地說起,古人以為天圓地方,天覆地載,而又日夜不停地運行,不能差錯分毫。這天地也夠勞苦的了,它想作“散人”自己散誕一下還不能呢,你看這“散”重不重要?多么難能可貴!然后,又分別從水土的“散”、“局”(被拘束)寫來,比較“散”和“局”的優劣。水“散”了,可以變化為雨露霜雪,“局”了就只能成為陂塘、低濕地和低洼積水處,死水一潭。土散開而為地,可以堆高,可以打洞,人活著的時候可以種植,死了可以下埋;如果“局”了,土被燒成塤(一種演奏樂器)就不能和水做成別的陶器,磚也不能做成杯子。說明只有“散”,才能通乎自然變化的規律,而“局”就難以變化,沒有生命力了。最后歸結到人事,退隱已經有名了,如果不“散”,還念念不忘獲名的手段干什么呢?(《莊子·外物》:“荃(也寫作筌)者所以得魚,得魚而忘荃。”筌是捕魚的竹制工具,比喻為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就是進而出仕,如果不“散”,那些出仕時暫時的權衡和考量,還需要念念不忘地隨時記住嗎?這里,作者通過反復的比喻,盡管有些比喻在今天用科學的眼光看來有局限性,但道理講得一層深似一層,頭頭是道,推理非常嚴密,最后令人不得不相信為人還必須“散”,而“散人”,是要有很高的德行的人才能夠做得到的,這不是難能可貴,值得引以為榮甚至值得驕傲的事情嗎?
我們再聯系陸龜蒙的身世來看。據《新唐書》本傳記載,陸龜蒙是蘇州吳縣(今蘇州市)人,自稱江湖散人,又號天隨子、甫里先生。他是沒落的世家子弟,舉進士不第,做過睦州、湖州、蘇州刺史的幕僚,后居松江甫里。他的不少詩歌、散文都有憤慨時勢、憂念民生的思想,猛烈抨擊統治者的昏庸和貪婪,具有社會現實意義。作者寫《江湖散人傳》來為自己立傳,恣意表現自己的“散誕”,無非是與濁世相對抗心理的婉曲表現。但他立意新穎,在傳統的題材中別出手眼,和前人的寫法相比能夠翻出新意,這是他的可貴的特點。而傳里面對“散人”所作解釋的那些大道理,也正是他的精神的寫照。——既然對現實不滿,既然不能在社會上有所作為,那就不如作我的“散誕”之人,隨隨便便、自由自在地過日子的好,不受任何“羈限”。這里面,包含了很多憤慨的因素,表現了他內心的苦悶,而寫這類文章,也正是為了對心靈的慰藉,可見作者良苦的用心。
上一篇:《江水·三峽·〔北魏〕酈道元》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汾湖石記·〔明〕葉小鸞》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