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馮翊子
太尉朱崖公兩出鎮于浙右,前任罷日游甘露寺,因訪別于老僧院公曰:“弟子奉詔西行,祗別和尚。”老僧者熟于祗接,至于談話多空教所長,不甚對以他事。由是公憐而敬之。煮茗既終,將欲辭去。公曰:“昔日有遺筇杖竹一條,聊與師贈別。”亟令取之,須臾而至。其杖雖竹而方,所持向上,節眼須牙四面對出,天生可愛。且朱崖所寶之物即可知也。別后不數歲再領朱方,居三日,復因到院,問前時拄杖何在。曰:“至今寶之。”公請出觀之,則老僧規圓而漆之矣。公嗟嘆再彌日,自此不復目其僧矣。太尉多蓄古遠之物,云是大宛國人所遺竹,唯此一莖而方者也。
——《桂苑叢談》
記得先前曾看到過一個寓言,大意是一位珠寶商人偶經村夫農舍,看到屋檐下掛著一柄塵封的舊破傘。他駐足端詳一番,似有所發現,并愿以高價收購;可是身邊沒有帶夠錢,言明翌日來取。誰知第二天再來,那傘竟面目全非,買主翻悔而去。原來農家主覺得滿傘塵埃高價出售過意不去,便拿來洗滌干凈。結果弄巧反成拙,把藏在傘里的一只含珠的蜘蛛趕跑了。
《方竹拄杖》所記與這則寓言有點近似,但寓意迥異,那位農家主的弄巧成拙,是出于樸實的良知,人們惜其失之交臂。而老僧人把稀有的古遠之物方竹拄杖削圓并涂上油漆,使珍貴的文物變成一文不值的俗物,卻是由于附庸風雅的無知,作者笑他俗不可耐。后者借喻自然,不露痕跡地道出一種古今中外無處不有的蕓蕓眾生相,寓意更深。
弄巧成拙的附庸風雅,用現代語言來表述,興許可以叫做出洋相罷。不過有的洋相倒是當真的,出了洋相還洋洋自得,——那是無知幫倒忙,可就是自作孽了。如今有種時髦的風尚,唯“洋”是寵,趨“洋”若鶩,恐怕也算得上新興的附庸風雅。風雅不壞,問題在附庸;雅過頭則俗,不可耐便拙。我在上海的通衢大道上,曾見到一位窈窕淑女,上身裹緊一件入時的“T恤”招搖過市,胸前赫然印上個奪目的洋文:naughty boy(頑童),不禁使人愕然失色,為之瞠目。這件T恤如果穿在男孩子身上,倒不失為天真;女孩子穿,就大謬不然。因為西方人習慣把“下流的女人”、“妓女”稱作naughty boy。不過這是無知出的洋相,情有可原就是了。
附庸風雅之所以會弄巧反拙,因為它往往雅得這樣俗而又自作多情。這大約就是《方竹拄杖》給予的某種啟發和聯想。
上一篇:《方山子傳·〔北宋〕蘇軾》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昏鏡詞引·〔唐〕劉禹錫》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