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孫楚
晉太廟左階之前,有石人焉,大張其口,而書其胸曰:
我古之多言人也。無少言,無少事!少言少事,則后生何述焉?我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賾罔深而不探,理無奧而不鉤。故言滿天下,而無口尤。夫唯言立,名乃長久。胡為塊然,生緘其口。自拘廣庭,終身叉手。凡夫貪財,烈士殉名。盜跖為濁,夷柳為清;鮑肆為臭,蘭圃為馨。莫貴澄清,莫賤滓穢。二者言異。歸于一會。堯懸諫鼓,舜立謗木。聽采風謠,惟日不足。道潤群生,化隆比屋。末葉陵遲,禮教彌衰。承旨則順,忤意則違。時好細腰,宮中皆饑。時悅廣額,下作細眉。逆龍之鱗,必陷斯機;括囊無咎,乃免誅夷。顛覆厥德,可為傷悲。斯可用戒,無妄之時。假說周廟,于言為蚩。是以君子,追而正之。
——《藝文類聚》
〔注釋〕 塊然:沉默而無動于衷的樣子。 一會:一體。 化隆比屋:謂教化之盛,人人皆受其益。 “時好”二句:《韓非子·二柄》載,楚靈王好細腰,國中女子多因節食而餓死。 “時悅”二句:東漢民謠,有“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之句。此處反用其意,謂時尚好廣額,則人人作細眉。 括囊:束緊袋口,比喻慎密無言。語出《易·坤》:“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無妄之時:“妄”猶“望”,謂無希望之時。這二句意思說,《金人銘》是后代亂世中人假托周廟之事。 蚩:愚妄。
銘文通常刻于器物上,亦有在宮室、城關、山川名勝等場所勒石為銘。其用意大體有二:一以自戒或警人,一以祝頌德行,彪炳功業。本文的性質屬于前一種。但它是假托之作,并未真的刻勒。相傳周時有《金人銘》,勸人慎言遠禍,為孔子所稱道。此雖出于偽托,卻很有名。孫楚遂亦以偽托形式,作《反金人銘》。二銘宣揚截然相反的處世態度,讀來不僅有趣,且發人深思。
因為《反金人銘》針對《金人銘》而發,所以首先需要對后者略加介紹。據西漢劉向所著《說苑·敬慎》篇(又見于《孔子家語》,文字大同小異)記載,孔子到周,在周王室祭祀祖先的太廟中見到一個“金人”(即銅人),“三緘其口”——嘴巴上加有多層封閉之物,又在背后刻有如下的銘文:“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行所悔。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何殘,其禍將然(燃);勿謂莫聞,天妖伺人。熒熒不滅,炎炎奈何?涓涓不壅,將成江河。……誠不能慎之,禍之根也。口是何傷,禍之門也。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孔子看了,便以此告誡他的弟子,并又引證《詩經》中“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之句,說:“行身如此,豈以口遇禍哉!”這一篇《金人銘》,從頭到尾,反反復復,教人不可多言多事,方得太平。如此說來,倘若不是要用嘴巴吃飯,真是應該把它縫起來。——不吃飯的“金人”,不正是“三緘其口”的嗎?
孫楚卻不這么看。他假托的所謂晉太廟中的石人,與周太廟中的金人相反,不是“三緘其口”,而是“大張其口”;身上的銘文,不是刻于背后,而是堂而皇之地刻于胸前。他又借石人之口公然宣稱:“我古之多言人也。無少言,無少事!”擺出一副全然不怕惹是生非的架勢。
接著,作者從兩方面展開論述。一方面,人生在世,本該有所作為,敢說敢做。“少言少事,后生何述”——什么也不說不做,歷史豈非成了一片空白?再則,人各有別:烈士不同于凡夫,伯夷、柳下惠(這二位是古代公認的賢者仁人)不同于盜跖(他是古代公認的大盜),這猶如蘭圃之香不同于咸魚鋪之臭,天地澄清之氣不同于渣滓污穢。而其所以不同,乃是見于言見于行;若無言行,只是“生緘其口”,那又何來仁人志士與卑鄙小人之別?另一方面,作者又指出:良好的政治,本應該鼓勵人們暢所欲言。堯時有“諫鼓”,供敢諫之士擊鼓以陳述諷諫之言;舜時有“謗木”,任民眾在上面書寫對政治的不滿和批評;周王朝還專門派人到民間采集風謠,以聽取老百姓的牢騷。——這些關于上古時代的傳說,作者認為是統治者理應仿效的。
而后筆鋒一轉,尖銳地刺向最高統治者:為什么人們不敢說話,而視不違是非為高明,以無所建樹為淵默?這乃是“末葉陵遲,禮教彌衰”的結果。因為在君主專橫的權力下,委順方可取媚,剛直適足殺身,多言難免得咎,緘口乃能避禍。于是世間多唯唯諾諾之人,少坦蕩亮直之士;于是就有了這種偽造的《金人銘》,顛倒了美德與丑惡。
孫楚之為人,據《晉書》本傳介紹,是“才藻卓絕,爽邁不群,多所陵傲,缺鄉曲之譽“,可謂特立獨行之士。魏晉時代之風氣,亦是異端思想流行,富于批判精神。在個人與社會的雙重條件下,產生了這樣一篇《反金人銘》。它以斬絕之辭,逆翻前人陳見,揭示隱忍茍且、平庸委瑣的所謂“美德”,實是殘暴專制的產物,于社會于個人毫無價值,又提倡無所忌諱、敢說敢做,要求廣開言路、容忍批評的政治,可稱是一篇奇文。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金人銘》的訓誡為人們普遍接受,《反金人銘》則近乎湮沒無聞;但在今天,它是更值得我們重視的。
銘文的風格,據陸機《文賦》所言,當以“博約而溫潤”為長。本文則文意醒豁,用語簡勁,也是別有追求的特例。
上一篇:《反送窮文·〔清〕吳鳴鏘》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后虱賦并序·〔唐〕陸龜蒙》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