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陸次云
儒冠儒服委丘墟,文采風流化土苴。
尚有陸生坑不盡,留他馬上說詩書。
秦始皇為鞏固其封建專制,推行愚民政策,焚書坑儒,造成一代知識分子和文化的空前浩劫,結果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后代詩人對此往往以激烈的感情,予以無情的嘲諷。唐章碣《焚書坑》、明袁宏道《經下邳》、清陳恭尹《讀秦紀》與陸次云本篇,都是傳誦之作,可以參看。
《史記·秦始皇本紀》:“(李斯進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詩經》)、書(《尚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制曰:‘可’。”又有侯生盧生者不愿為始皇求仙藥,“于是(秦始皇)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陽。”此詩的前兩句就是對上述史實的概括:“儒冠儒服委丘墟,文采風流化土苴(jú,枯草)。”上句言坑儒,下句兼言焚書。“文采風流”兼指詩書。
盡管秦始皇實行了如此嚴厲的文化專制政策,然事與愿違。文化與學者皆未絕種。到漢初,學術文化很快得到復興。傳習詩經者就有齊、魯、韓、毛等流派。前三者皆立于學官,置博士弟子;“毛詩”經東漢馬融、鄭玄等推重,且為之注、箋,遂盛行于世。還有一位不怕死的伏生,在秦火中將尚書藏于屋壁。漢初尚遺二十九篇,教授于齊魯間。文帝時遣晁錯往學,伏生已九十余歲,經其女通傳口授,即“今文尚書”,立于學官。而陸次云在此詩中單單舉出一位陸生,即漢高祖謀士陸賈,是大有緣故的?!妒酚?middot;陸賈列傳》載“陸生時時前說詩、書,高帝(劉邦)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與馬上治之乎?’”可見陸生雖非大儒,但敢于糾正漢高祖輕視文化的偏見,是很有膽識的。“尚有陸生坑不盡,留他馬上說詩書”語意之妙,一在“說詩書”于“馬上”,以見“馬上得天下,不可與馬上治之”之意;二在“坑不盡”三字,使人聯想到“燒不盡”(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表現出文化傳統頑強的生命力。又以“尚有”、“留他”相鉤勒,亦有“秦法雖嚴亦甚疏”(陳恭尹)的冷嘲意味。最后,作為一位與“陸生”同姓的后代讀書人,他舉出這位漢代先人而表彰之,又未嘗沒有引以為榮之意。凡此,都增加了此詩的涵味。
清人王文濡評此詩云:“始皇焚書,則猶有黃石公授張良之兵書;銷鋒鏑,則猶有博浪沙之鐵椎;坑儒生,則猶有說詩書之陸賈。始皇愚處,一經拈出,真覺可笑。”全詩一句說坑儒,二句說焚書,三、四句則總就焚書坑儒而反唇相譏,章法也很嚴密。
上一篇:龔自珍《詠史》原文翻譯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張裕釗《詠史》原文翻譯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