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畏死
【原文】
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
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1],
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2]。
夫代司殺者殺,
是謂代大匠斫[3]。
夫代大匠斫,
希有不傷其手矣。
【注釋】
[1]奇:奇詭、詭異。為奇者:為邪作惡的人。執(zhí):扣押。
[2]司殺者:專管殺人的人。
[3]大匠:高明的工匠。斫:砍伐。
【譯文】
民眾不畏懼死亡,
為何還要用死亡來威嚇他們呢?
如果民眾害怕死亡,
那么對于那些為非作歹之徒,我依法懲治殺掉他,
誰還敢為非作歹呢?
經(jīng)常有專管殺人的人去執(zhí)行殺人的任務(wù),
代替刑戮者去胡亂殺人,
這可以認為是硬代大工匠砍木頭。
那代替高明木匠的人,
很少有不砍傷自己的手指頭的。
【解析】
生對于我們而言是有重大意義的,沒有生命,談什么都沒有意義,我們每個人都十分珍惜自己的生命,這是毋庸置疑的。老子說民眾不害怕死亡,為什么人民會不怕死呢?這是個令人疑惑的問題。我們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就不難發(fā)現(xiàn)民不畏死的原因了,春秋晚期社會動蕩不安,當時的統(tǒng)治者荒淫無度而且對人民施行苛刻的政令,甚至不惜屠殺人民來滿足自己的欲望,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朝不保夕,他們對生的渴望很淡漠,生對于他們而言已不再可怕,在他們看來生是痛苦的,死倒是一種最好的解脫,所以他們自然不害怕死了。對于不怕死的人以死相威脅還有什么意義呢?因此老子提出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質(zhì)問,其中夾雜的老子的憤懣情緒是我們能讀得出、感覺得到的,老子之所以會憤然,是因為他對人民的仁愛和憐憫以及他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老子緊接上文的“民不畏死”提出了相反的假設(shè):如果民眾害怕死的話,統(tǒng)治者就可以對那些為非作歹之徒依法判以死刑,那么以后誰還敢為非作歹呢?在這里老子提出了一個殺一儆百的方略,老子是仁慈的,他反對戰(zhàn)爭、更不提倡殺人,老子用“殺”會讓人感到別扭,但只要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老子提倡要殺的是為非作歹、膽大妄為的不法之徒,而不是普通的勞苦大眾就不難理解老子的思想和意旨了。
一旦人民不再畏懼死亡,那么國家的苛刻制度和嚴酷刑法就無法發(fā)揮作用,也就形同虛設(shè)了,或者說它不再有懲處的作用和震懾的威力了,那些為非作歹之徒就更加肆無忌憚了。此種情形之下,國家勢必更加混亂,人民更是無活路可走,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地位就會面臨著被顛覆的危險。如果統(tǒng)治者能以人民的利益為重,讓人民有衣可穿、有飯可吃、有屋可居、有樂可享,人民自然就會珍惜自己的生命,自然不會再去冒險和為非作歹,天下太平,苛政也就失去威力,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地位穩(wěn)固。圣明的統(tǒng)治者懂得去珍惜生命,不輕易實施酷刑,對人民進行道德法律制度的宣傳教化,使他們在畏懼死亡的同時明白了法律的威嚴,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起到殺一儆百的效果。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矣。”這是老子針對當時國家的法律之混亂和不健全向統(tǒng)治者提出的忠告。老子明確提出為官者應(yīng)各司其職,任何越俎代庖的行為都會以傷害自己而宣告終結(jié),這是統(tǒng)治者必須注意的。
從政之道
殺一儆百:雍正帝偷匾訓臣整頓吏治
康熙和乾隆掌政時期,國家呈現(xiàn)出太平盛世的局面??滴鯐r期的繁榮得益于康熙治理天下有方,然而康熙晚期,國家卻一直走下坡路。一方面是他晚年多病,不能勤政;另一方面是確立皇儲的問題攪得朝中一片混亂。因此,在他統(tǒng)治晚年,朝中官員漸漸疏于政治,因循敷衍、懶散拖沓、貪污行賄把官場弄得烏煙瘴氣,一直蔓延到雍正初年。
雍正登基后,決心全面整頓,改變朝廷大臣玩忽職守的態(tài)度和消極懶散的作風。他清楚這種作風已經(jīng)有很長時間了,徹底廢掉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如果對他們僅僅宣傳一些大道理,恐怕收不到較好的效果。
雍正想來想去,覺得不如來個殺雞給猴看,說不定能產(chǎn)生大的影響,震住其他大臣。但是,到哪兒去找這只“雞”呢?不久,雍正就找到了突破口。
一天,雍正讓手下趁別人不注意時,把刑部大門上的匾額拿回來,藏在屏風后面。然后雍正耐心地等待,看看刑部有什么反應(yīng)。
一天過去了,刑部沒有什么異常。
兩天過去了,刑部依然像什么事都沒有發(fā)生一樣。
第七天,雍正再也沉不住氣了。他命令召見刑部主管官員。一見面,他突然問:
“你們主管衙門外的大匾額還在嗎?”
官員不知雍正有何用意,畢恭畢敬地回答說:“在!”
可是當他們抬頭看皇上時,只見雍正臉色陰沉,不知自己說錯了什么,慌忙補充說:“應(yīng)該在吧!”說罷,不敢言語。
雍正向近旁的侍從招招手,兩個內(nèi)侍便把刑部大門外的匾額從屏風后抬出來。刑部主管官員一看,嚇得直哆嗦,一時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雍正指著放在大殿中央的匾,厲聲說道:
“這塊匾額已經(jīng)放在這里七天了,可你們卻沒有任何人發(fā)現(xiàn)!這么大的缺陷你們居然都沒有注意到,不知你們平日會疏忽多少事務(wù)!堂堂一部之首尚且玩忽職守到如此地步,又怎么能以身作則、教導(dǎo)下面的人勤于公務(wù)呢?”
雍正大發(fā)脾氣,刑部主管嚇得雙腿發(fā)軟,連連叩頭,俯首請罪。他在皇上面前立下誓言,決心痛改前非,整頓吏治,提高效率。
雍正對其他部門什么都沒說,但自從這件事傳開后,朝廷六部拖拖拉拉的辦事作風很快就有了改觀。
上一篇:道德經(jīng)全集《第七十六章·強大處下》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jīng)全集《第七十章·被褐懷玉》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