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鑒賞〕 “滌除玄覽”是老子提出的認識世間萬物、把握“道”體的方法。分而言之,它主要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滌除”,也即清除雜念,去除對于事物的主觀成見;二是“玄覽”,也即在清除雜念之后,在物我交融之中來覽“玄”。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層次“滌除”。在老子看來,“滌除”,也即清除雜念的核心方法應當是置“玄”(懸),也可被稱為懸(玄)置。因為在老子看來,天地渾沌(玄之又玄)中的事物有時真的難以判斷剖析其走向和歸屬,比如,有時判斷剖析為“無”,結果往往是“有”;有時判斷剖析為“此”,結果卻可能是“彼”。而當此時,就不妨將這種難以確切判斷的渾沌(玄)事懸(掛)置起來;懸而不決,以待以后條件成熟時決斷。這樣一來,倒有點兒像西方現代現象學,為防主觀偏移(主觀與客觀不一致),就將那些難以判斷剖析(未經嚴密審視)的事物或資訊,暫時懸置起來,不作輕易的“是非”、“有無”、“彼此”的判斷,即當判斷不了葫蘆(甲骨文“”即玄)中有何物時,倒不如先將葫蘆懸置(掛)一段時間再說,不輕易將葫蘆剖析,因為剖析后的葫蘆只能做瓢了。也因為這樣,這懸置法,似乎具有了科學態度:它將那些難以判斷剖析的事物懸置起來,是為了防止這“玄”事進一步涌現。
對于這點,老子的繼承者莊子也有著深刻的理解和體會。莊子在《逍遙游》中把“玄”(“”)稱為“瓠”,又在《莊子·應帝王》中把它擬人化地稱為“壺子”,并對壺子的表現形容道:“太沖莫勝”,“深根冥極,變化無常,窈冥恍惚,妙本玄源”(未始出吾宗)。而莊子的所謂相對主義實際上也是針對人之主觀認知偏移所闡發的,只是用他的特殊言語方式來闡發罷了。如莊子在《齊物論》中指出,總認為人濕地臥寢要“腰疾偏死”,但泥鰍濕地臥寢會這樣嗎?同樣,總認為人于樹上居處要“惴慄恂懼”,但猿猴樹上居處會如此嗎?這就像總認為“塞翁失馬”是壞事,但結果卻是好事。因為這樣,我們難道不該對每一個認知資訊置疑而懸(“玄”)掛嗎?不輕易作出有無、是非、好壞、彼此的判斷和剖析,這按《莊子·大宗師》說來:“玄冥聞之參寥,參寥聞之疑始”,這里的“參、三也,寥、絕也”(見成玄英疏),故這里的“參寥”可理解為三種認知,《莊子》的這句話也就是說怕在三種認知外還有第四種認知,故不敢輕易判斷而將它懸(“玄”)置起來,目的是怕在沒有嚴密的審視和心理準備下而導出更多的麻煩事、玄乎事。這其實也如孔子說的“多聞闕疑”、“多見闕殆”,然后“祿在其中矣”(《論語·為政》)。
然而,在現實社會中,僅僅依賴于置“玄”(懸)法往往又是不夠的,因此老子還提出覽“玄”法。在這里,“覽”是動詞,可作“識、知、審”解。所以“覽玄”也可稱為“識玄、知玄、審玄”,即認知一種“深奧、幽冥、微遠”的事物狀態。而在中國哲學中,這“玄”有時又可稱為“冥”,所以“覽玄”在老子的后繼者劉安所主持編撰的《淮南子》那里稱為“覽冥”,并專門有《覽冥訓》一章。
在老子看來,覽“玄”的關鍵在于人、我的融合。一般而言,這“覽玄”總是要通過我這一主體(身)來完成。所以,這“覽”之過程常常會以我為主,自信過分。然而,有時卻常常壞在以我為主,因為過分顯突自身會遮蔽認識的正確性而無法達到“覽玄”的目的。這已被大量的認識事例所證明,因而《論語·子罕》會強調“毋(無)我”——不自以為是,以便能取得正確認識。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老子說:“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四十九章》)
而為了消解這自我的顯突,不將人我、主客分成兩撅對立,老子的繼承人莊子在《齊物論》中還用莊周夢蝶之事例來開導啟示大家:“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這種表面下的相對主義蘊示著人們在“覽玄”過程中不可將莊周(主體)與蝴蝶(客體)嚴格地區分為非此即彼、兩撅對立,而應人我融合、主客統一、物化其身:將莊周蝴蝶互移位置(互置其內),這樣更能認知事物的內部奧妙。在這里,人我融合的覽“玄”手段的關鍵在于物化其身、身處物內,也即是要“身處物內體其奧”。而之所以“身處物內體其奧”,按傳統哲學來理解,是因為身處物內、物化其身,能感受到“身置物外”所感覺不到的“氣氛”和“消息”,而這“氣氛”和“消息”卻是玄妙事的初端。
總之,老子“滌除玄覽”的認知世間萬物的方法之要點是:對于我們生活世界的玄妙,一方面要勇于置“玄”(懸),將那些難以判斷剖析的事物懸置起來,不要輕易主觀地下判斷;另一方面又要在“玄”中覽“玄”,也即要置身“玄”內——葫蘆(“”)內、物內來體會其奧妙,這同樣是為了防止人們將“身”置于物外,造成主客對立、人(物)我兩撅,從而導致主觀臆斷、導致對認知的遮蔽,而無法覽“玄”。由此看來,所謂“滌除玄覽”,其意義主要就在于一種與物渾然一體、克去主觀之心、慎之又慎的體知方法。
上一篇:《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民斥暴·老子》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