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釋〕 學:河上公注:“學,謂政教、禮樂之學也。”日益:河上公注:“日益者,情欲文飾,日以益多。”為學日益:陳鼓應說:“為學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識活動。這里的‘為學’,范圍較狹,僅指對于仁義圣智禮法的追求。這些學問是能增加人的知見與智巧的。”(《老子注譯及評介》) 道:指自然之道(河上公《老子道德經(jīng)章句》)。日損:指日以消損情欲妄為。 取:河上公注:“取,治也。”蔣錫昌說:“《廣雅·釋詁》:‘取,為也。’《國語》二十四:‘疾不可為也。’韋解:‘為,治也。’是‘取’與‘為’通,‘為’與‘治’通。故河上公云:‘取,治也。’”(《老子校詁》)無事:無為。 有事:猶有為。及:猶若也(高亨《老子正詁》)。
〔鑒賞〕 本章老子認為與“為學”求知需要日益積累相反的是,“為道”則要“日損”:去妄,以至達到無為而無不為地步,這樣萬民才能各得其生、各得其養(yǎng),無戰(zhàn)爭動亂而足以統(tǒng)一天下。
吳澄《道德真經(jīng)注》在評論本章的“無為而無不為”之旨時說道:“因言無為無不為之旨,故云即古之取天下者,只是無為盛德而人自歸之;必用智力而有作為,何足以取天下哉?”
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這種“無為”境界呢?老子提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對此,河上公《老子道德經(jīng)章句》說:“學謂政教禮樂之學也。日益者,情欲文飾日以益多。道謂自然之道也。日損者,情欲文飾日以消損。”這就是說,這些“政教禮樂之學”足以產(chǎn)生智巧情欲,并以智巧情欲日益增加為目的,而這種情欲智巧日益增加則天下必定生事擾攘,戎馬倉皇,干戈相見。
所以,老子要人走“為道”的道路,以“情欲”日損為目的。以致達到“無為”、真純樸質(zhì)的境地,這樣就能起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效果,萬民各得其生、各得其養(yǎng),無戰(zhàn)爭亦無動亂,以此為政則足以統(tǒng)天下。
上一篇:《四十五章·老子》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四十六章·老子》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