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注釋】
黃州:今湖北黃岡。定惠院:黃岡東南的寺院。漏斷:漏中水滴盡了,指已經夜深。漏,古代盛水滴漏計時之器。幽人:幽居之人。此處蘇軾以幽人、孤鴻自況。省(xing):知曉。
【鑒賞】
蘇軾曾在神宗元豐二年(1079)突遭逮捕,險遭殺頭,這便是有名的烏臺詩案。黃州是烏臺詩案后蘇軾的貶所。這首詞抒寫蘇軾貶居黃州后幽獨寂寞、憂生驚懼的作品,大約作于神宗元豐三年(1080)至元豐五年(1082)期間。
上闋首先營造了一個幽獨孤凄的環境。殘缺之月、疏落梧桐、滴漏斷盡,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構成了一幅蕭疏、凄冷的寒秋夜景。“景語即情語”,這一冷色調的景色描寫,其實是人物內心孤獨落寞的反映。寥寥幾筆,人物內心的情感已隱約可見。“誰見”兩句,用一個問句將孤獨落寞的人推到前臺。由于古詩詞獨特的歧義句法,這句詞表達了更為豐富的意義:其一是詞人自嘆,誰見我幽居之人寒夜難眠呢?知我者只有“飄渺孤鴻影”。其二,寒秋深夜當中獨自往來的幽人,正是像那夜半被驚起的飄渺孤鴻影啊。在此,幽人與孤鴻,兩相映襯,其類雖異,其心則同。實際上,幽人即是孤鴻,孤鴻即是幽人,這一種互喻疊映關系,使下闋所寫孤鴻,語語雙關,詞意高妙。反問句的使用,使得詞作情感加強。
下闋承前而專寫孤鴻。描寫了被驚起后的孤鴻不斷回頭和揀盡寒枝棲身不肯棲的一系列動作。孤鴻的活動正是詞人心境的真實寫照。蘇軾因烏臺詩案幾乎瀕臨死地,曾在獄中做了必死的打算,此時雖然出獄,而驚懼猶存;異鄉漂泊,奇志難伸,只令人黯然神傷,百感交集。“有恨無人省”是詞人對孤鴻的理解,更是孤鴻的回頭牽動了自己內心的諸多隱痛憂思。“揀盡寒枝”是對孤鴻行動的描寫,更是對自己光輝峻潔人格的寫照,并暗示出當時的凄涼處境。蘇軾為人正直有操守,為官堅持自己的政治立場,故新舊兩黨雖均將之排斥為異己,蘇軾卻并不愿放棄自己的立場。這正如“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孤鴻:即使無枝可依,也仍然有自己的操守。曹操《短歌行》云:“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蘇軾此詞化用曹操此意,但卻境界不同,蘇軾詞中的孤鴻,雖然有烏鵲的凄涼境地,但更多的是面對各種逆境的自我選擇,從而凸顯人物內心落寞中的孤傲,孤寂中的奇志,使詩人從自憐自嘆中升華為另一種人格境界。
全詞明寫孤鴻,暗喻自己,鴻人合一,不即不離,確實當得黃山谷的至評:“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數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上一篇: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宋詞賞析
下一篇:柳永《采蓮令·月華收》宋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