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禮記》一則(《禮記·學記》教學相長)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一、譯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所以學習以后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以后就會知道困難。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然后就能自強不息。所以說: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
二、作家作品簡介
《禮記》亦稱《小戴禮記》或《小戴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之一,該書是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戴圣,字次君,禮學博士,曾任九江太守。
三、注釋
[1]雖有佳肴:“雖”,連詞,即使。“佳肴”,美味的魚肉。“佳”美好。“肴”,做熟的魚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動詞,吃。“其”代詞,指代“食”的對象。“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達到極點的。
[4]弗學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連詞,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過來要求自己。
[8]自強:意思是自己努力。“強”,竭力,盡力。
[9]故:連詞,所以。
[10]教學相長:意思是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
四、讀解
看了這段文字,很容易讓我們想起毛澤東在《實踐論》當中說的一段話:“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親口嘗一嘗……”從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點:非常重視實踐,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于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
進行實踐必須抱著現實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以清醒冷靜的態度面對現實,是一就是一,絕不說是二。即使錯了,也要敢于承認,使知行合一,理論和實際聯系在一起,反對空頭理論。這樣就有了“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這種自然而然的結論。
學習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當然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對待,而不能摻雜使假或者驕傲浮躁。正如毛澤東所說的,“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二者相鋪相成。這樣來看問題,同樣也是現實的和實際的。
上一篇:《《莊子》一則(逍遙游節選)》中考必背古詩文集錦
下一篇:《《論語》七則》中考必背古詩文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