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曾鞏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11)邪?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12),而嘗極(13)東方,出滄海(14),以娛其意(15)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16),而又嘗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17)亦以精力自致(18)者,非天成(19)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20)豈可以少哉! 況欲深造(21)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22)。教授(23)王君盛(24)恐其不章(25)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26)間以揭(27)之,又告于鞏曰:“愿有記。”推(28)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29),而因以及(30)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31)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32)之遺風余思(33),被(34)于來世者何如哉!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注釋】選自曾鞏的文集《元豐類稿》。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北宋文學家。南豐人,世稱“南豐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墨池,寫字時供洗筆的水池。文中所記墨池在今江西臨川,相傳是王羲之學習書法的墨地遺跡。記,文體的一種。
〔臨川〕宋代的縣名,今江西臨川。
〔隱然而高〕隱約突起。
〔洼(wā)然〕凹陷的樣子。
〔王羲(xī)之〕字逸少,東晉書法家,擅長隸書、草書,有“書圣”之稱。
〔荀伯子〕南朝宋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
〔嘗慕張芝〕曾經仰慕張芝。嘗,曾經。慕,仰慕,崇拜。張芝,字伯英,東漢著名書法家,擅長草書中的章草,有“草圣”之稱。
〔書〕書法,寫字。
〔盡〕全,都。
〔故跡〕遺跡。
(11)〔信然〕確實這樣。
(12)〔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王羲之與當時的驃騎將軍王述齊名,王羲之鄙視王述,在王羲之任會稽內史時,王述為揚州刺史,負責檢察會稽郡的行政,王羲之認為這是一種恥辱,就稱病辭官,并在父母墓前發誓不再做官。仕,當官。
(13)〔極〕至,到。
(14)〔滄海〕大海。
(15)〔娛其意〕愉悅他的身心。
(16)〔徜徉(chángyáng)肆恣〕縱情游玩。徜徉,安閑自得。肆恣,盡情而不受約束。
(17)〔蓋〕語氣詞,用在句子開頭。
(18)〔精力自致〕竭盡心力達到。致,達到。
(19)〔天成〕天生。
(20)〔固〕副詞。表示反問。
(21)〔深造〕不斷前進,以達到精深的境界。
(22)〔州學舍〕撫州州學的學舍。
(23)〔教授〕宋代州學長官,掌管學校教學、課試等事務。
(24)〔盛〕十分,非常。一說為王教授的名字。
(25)〔章〕通“彰”,顯著,出名。
(26)〔楹(yíng)〕廳堂的前柱。
(27)〔揭〕標明,標示。
(28)〔推〕推測,推究。
(29)〔廢〕廢棄,放棄。
(30)〔及〕到。
(31)〔夫〕語氣詞,放在句子開頭。
(32)〔仁人莊士〕舊時指修德行仁、端莊有道的人。
(33)〔遺風余思〕指留存在后人心目中的德行典范。
(34)〔被〕給予。
【譯文】臨川城的東面,有一塊隱約突起的地方,在溪水的附近,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個長方形的低洼水池,傳說是王羲之的洗墨池,這在南朝人荀伯子的《臨川記》中有記載。王羲之曾經仰慕張芝,在池邊練習書法,池水因此全黑了,這里就是他的遺跡,難道真的是這樣?在王羲之決心不再做官的時候,他曾游遍東方各地,曾在東海上泛舟出游,在游玩山水之中愉悅身心,難道在縱情游覽的時候,曾經在這里停留過?
王羲之的書法,到晚年才完善精妙;他之所以有這么深的造詣,是他竭盡心力而達到的,并不是天生就擁有這個才能的。但是,后世的人都沒能趕上王羲之,難道是因為學習不如他嗎?那么學習怎么能少得了呢!更何況那些想要在道德修養上達到很高境界的人(怎么能不花精力學習)呢?
墨池的上面,現在是撫州州學的學舍。州學教授王先生深恐它不顯著,就在廳堂的前柱上寫上“晉王右軍墨池”六個字來標明。又對我說“希望您能做一篇文章”。推究王先生的想法,難道是喜愛一個人,即使是只有一技之長也不肯將其埋沒,進而推廣到王羲之的遺跡?或者是想要推廣王羲之的事跡來勉勵那些后學的人?人有一種才能,卻能夠讓后人崇尚到這樣的地步,何況那些品行高尚的人所留下的美好風范和后人的追思,又會怎樣地影響后人呢!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作文。
上一篇:《淮南子·塞翁失馬》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山海經·夸父逐日》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