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唐江西詩歌·中晚唐江西詩歌·贛東北詩人群
與贛北詩人群活躍在江西詩壇的同時,贛東北也存在一個詩人群體,這個群體以信州(今江西上饒)為中心,成員主要有吉中孚、吳武陵、王貞白等,人數(shù)及詩作數(shù)量均不多,其成就也較贛北詩人群遜色。其中,吉中孚、吳武陵、王貞白的詩歌創(chuàng)作較有特色,影響較大。
吉中孚(?~786),字不詳,鄱陽(今江西鄱陽縣)人,一說楚州(今江蘇淮安)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初為道士,后還俗。至長安,謁宰相。有人薦于天子,日與王侯高會,名動京師。未幾,進(jìn)士及第,授萬年尉,除校書郎。又登宏辭科,為翰林學(xué)士。歷諫議大夫、戶部侍郎、判度支事。吉中孚工詩,與盧綸、錢起等齊名,有詩集一卷。妻張氏,亦工詩。
關(guān)于其籍貫,《中國文學(xué)家大辭典·唐五代卷》(中華書局版)在“吉中孚”詞條中說系楚州人。但《全唐詩》注云:
吉中孚,鄱陽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始為道士,后官校書郎,登宏辭。興元中,歷翰林學(xué)士、戶部侍郎。詩1卷,今存一首。[1]
《舊唐書》卷一六三《盧簡辭傳》亦載:
(簡辭)父綸,天寶末舉進(jìn)士,遇亂不第,奉親避地于鄱陽,與郡人吉中孚為林泉之友。[2]
則吉中孚為江西鄱陽人之說較為準(zhǔn)確。
吉中孚神骨清虛,吟詠高雅,《唐才子傳》載其赴京都后詩名大作。盧綸《送吉中孚校書歸楚州舊山》詩贊曰:
舊箓藏云穴,新詩滿帝鄉(xiāng)。名高閑不得,到處人爭識。
關(guān)于其作品,《新唐書·藝文志》曾著錄有一卷,已散失?,F(xiàn)僅存《送歸中丞使新羅冊立吊祭》詩一首,其云:
官稱漢獨坐,身是魯諸生。絕域通王制,窮天向水程。島中分萬象,日處轉(zhuǎn)雙旌。氣積魚龍窟,濤翻水浪聲。路長經(jīng)歲去,海盡向山行。復(fù)道殊方禮,人瞻漢使榮。
這是一首送別國使的餞行詩。新羅是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國家,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新羅景德王卒,惠恭王繼位,代宗于大歷元年(766)派遣倉部郎中、御史中丞歸崇敬赴新羅充任吊祭、冊立使者。吉中孚與歸中丞是好友,于是寫下這首壯行詩。詩中“絕域通王制”“人瞻漢使榮”,說明當(dāng)時新羅王室得到唐朝的吊祭、冊立是一件重大的國事,新羅人民也以一睹漢使的風(fēng)采為榮。詩作格律規(guī)整,字句精工,并且寄情山水,詠頌了漢家的王化,反映了中朝人民的友好往來。詩中充滿了奇幻的色彩,是一篇別具風(fēng)格的送別佳作。
吳武陵(?~834),初名侃,信州貴溪(今江西上饒市貴溪縣)人,祖籍河南濮陽。元和二年(807)登進(jìn)士第,拜翰林學(xué)士。次年,因得罪權(quán)貴李吉甫流放永州,與貶為永州司馬的柳宗元相遇,兩人結(jié)為摯友。元和七年(812),吳武陵遇赦北還,柳宗元不在赦歸之列。吳武陵北歸后,曾主管朔方鹽務(wù),不久充任桂管觀察副使。太和元年(827),回京任太學(xué)博士,后出為韶州(今廣東韶關(guān))刺史,被政敵構(gòu)陷貪贓罪名,貶任潘州(今廣東高州)司戶參軍,太和八年(834)卒于任上。一生坎坷,無異于柳宗元。
吳武陵與柳宗元的友誼,很令人感慨。兩人在永州相聚時間長達(dá)4年之久,來往甚密。吳武陵復(fù)歸長安后,曾向宰相裴度、工部侍郎孟簡致信,陳述柳宗元的不幸,希望將柳宗元從邊地調(diào)回,改變境遇。誰知正當(dāng)事情稍有眉目之時,柳宗元已病逝柳州,成為吳武陵的終生遺憾。在《柳宗元集》中,涉及吳武陵的詩文就有《貞符(并序)》《復(fù)吳子松說》《同吳武陵送杜留后詩序》《同吳武陵贈李睦州詩序》《小石潭記》《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初秋夜坐贈吳武陵》《零陵贈李卿元侍御簡吳武陵》等。
吳武陵的創(chuàng)作,《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有文一卷、詩一卷,《十三代史駁議》十二卷。但大都散失,詩作僅存3首。他的詩流傳雖少,卻很有特色。如:
拂檻愛貞容,移根自遠(yuǎn)峰。已曾經(jīng)草沒,終不任苔封。葉少初陵雪,鱗生欲化龍。乘春濯雨露,得地近垣墉。逐吹香微動,含煙色漸濃。時回日月照,為謝小山松。(《貢院樓北新栽小松》)
雀兒來逐飏風(fēng)高,下視鷹鹯意氣豪。自謂能生千里翼,黃昏依舊委蓬蒿。(《題路左佛堂》)
前首描繪孤高自潔的小松,后者刻畫一群得志輕狂的小雀,寓含詩人冷眼視世俗小人的態(tài)度,體現(xiàn)出其志存高遠(yuǎn)的心胸及不阿附奸佞的節(jié)操。
王貞白(875~?),字有道,信州上饒(今江西上饒縣)人,一作信州永豐(今江西廣豐)人。唐昭宗乾寧二年(895)進(jìn)士,七年后,才授職校書郎。天復(fù)二年(902),宣武節(jié)度使朱全忠?guī)ПM(jìn)犯長安,王貞白辭官歸田,在西山(今廣豐中學(xué)內(nèi))建“山齋”,傳道授業(yè),并常與方干、鄭谷、貫休等人同游唱和,南唐初卒于家鄉(xiāng)。
辛文房《唐才子傳》記:
王貞白,字有道,信州永豐人也。乾寧二年登第。后物議紛紛,詔翰林學(xué)士陸扆于內(nèi)殿覆試,中選,授校書郎,時登科后七年矣。鄭谷以詩贈曰:殿前新進(jìn)士,闕下校書郎。初,蘭溪僧貫休雅得名,與貞白所居相去不遠(yuǎn)而未會,嘗寄《御溝詩》,有云:此波涵帝澤,無處濯塵纓。后會,語及此,休曰:剩一字。貞白拂袂而去。休曰:此公思敏,當(dāng)即來。休書字于掌心,逡巡,貞白還曰:‘此中涵帝澤如何?’休以掌示之,無異所改,遂訂深契。后值天王狩于岐,乃退居著書,不復(fù)干祿,當(dāng)時大獲芳譽(yù)。性恬和,明《易象》。手編所為詩三百篇及賦、文等,為《靈溪集》七卷,傳于世。卒葬家山。貞白學(xué)力精贍,篤志于詩,清潤典雅,呼吸間兩獲科甲,自致于青云之上,文價可知矣。深惟存亡取舍之義,進(jìn)而就祿,退而保身,君子也。梁陶宏景棄官隱居三茅,國事必咨請,稱山中宰相,號貞白。今王公慕其為人而云爾。[3]
辛文房對他的為人、為詩都評價較高。他自編的《靈溪集》七卷已佚,《全唐詩》及《外編》共收詩78首。
王貞白詩作內(nèi)容豐富,題材廣泛,其中邊塞詩和詠懷詩尤為出色,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創(chuàng)作個性。王貞白在初登第授職之間的七年中,曾隨軍出塞抵御外敵,因此寫下了很多邊塞詩,有不少反映邊塞生活、激勵士氣的佳作。如《塞上曲》:
歲歲但防虜,西征早晚休。匈奴不系頸,漢將但封侯。夕照低烽火,寒笳咽戍樓。燕然山上字,男子見須羞。
又《入塞》:
玉殿論兵事,君王詔出征。新除羽林將,曾破月支兵。慣歷塞垣險,能分部落情。從今一戰(zhàn)勝,不使虜塵生。
詩中對軍旅之勞、戰(zhàn)爭景象描寫得氣勢豪邁、色彩濃烈、音調(diào)鏗鏘,其中的征戍之情,深切動人。王貞白邊塞詩和沈彬邊塞詩一樣,多用樂府舊題,并且重視協(xié)律。但在內(nèi)容上,王貞白在描繪險惡環(huán)境、渲染戰(zhàn)爭殘酷的同時,更多地繼承了舊題樂府中報君恩、立邊功的主題,透露出對勝利的期待與向往。
相對地,王貞白詠懷詩在形式上較為多樣,抒發(fā)的思想感情也更加復(fù)雜。如《有所思》(一作《長相思》):
芙蓉出水時,偶爾便分離。自此無因見,長教掛所思。殘春不入夢,芳信欲傳誰。寂寞秋堂下,空吟小謝詩。
《短歌》:
物候來相續(xù),新蟬送晚鶯。百年休倚賴,一夢甚分明。金鼎神仙隱,銅壺晝夜傾。不如早立德,萬古有其名。
《白鹿洞》(其一):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第一首抒寫別離之苦、思念之情;第二首以節(jié)序變換感慨人生苦短;第三首由其潛心讀書,忘記了季節(jié)變化,而發(fā)出惜時之慨嘆,其中“一寸光陰一寸金”,為人們所傳頌。其他還有表達(dá)報效朝廷的濟(jì)世之志的“朝宗本心切,愿向急流傾”(《御溝水》);感嘆興亡往事,隱喻國運(yùn)衰落的“石城幾換主,天塹漫連空”(《金陵懷古》);等等,都寫出了詩人的種種真實情懷,并往往將豐富的情感寓含在景物的抒寫之中,達(dá)到情與景的交融。
注釋
[1]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卷二九五,中華書局,1960年版。[2]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一六三,中華書局,1975年版。[3]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七。
上一篇:宋元江西詩詞·元代江西詩人·范梈
下一篇:清代近代江西詩詞·清后期江西詩詞·高心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