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語《榆木疙瘩,開不了竅》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
歇后語:榆木疙瘩,開不了竅
拼音:yú mù gē da , kāi bu liǎo qiào
榆木疙瘩,榆樹上的節兒,極硬,難劈開。1.比喻腦筋很笨,無法教誨。2.比喻人執拗,不懂隨機應變。例如
黃蓮瓷了瓷眼珠兒, 一笑,說:“可以是。你不是也喝過墨汁嗎?心也沒變色。”拂曉興致勃勃地說:“那你也喝幾口,我來教你識字。”“我不學?!秉S蓮紅著臉說,“我的腦瓜子笨得象榆木疙瘩,開不了竅?!?劉紹棠《芳年》)
或作[榆木疙瘩,不開竅]。例如
“送禮?”“對,送禮!”“送什么?”“先送咱家現成的,不夠咱們再買去?!薄翱?,這怎么個送法?”“哎呀!你可真是榆木疙瘩——不開竅!想辦法嘛。那年我們廠里調工資,那禮送的,都送出花花來了。哎,你們那幾個委員都啥情況,你跟我說說?!?張瑞芬《送禮》)
或作[榆木疙瘩,死心眼子]。例如
如果叫天子能跟水芹假戲真唱,二踢腳大嬸嘴硬心軟,牛脖子大叔更無計可施,也就弄假成真了??墒?,叫天子卻是個榆木疙瘩,死心眼子,偏要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辜負了水芹的一片苦心。(劉紹棠《綠楊堤》4)
或作[榆木疙瘩]。例如
年紀青青,誰還那么榆木疙瘩呀!讓人家指鼻子劃臉地喊小頑固兒。(劉紹棠《私訪記》)
上一篇:歇后語《棺材里伸出手來,死要錢》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
下一篇:歇后語《正月十五貼門神,晚半月》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