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出處】
《孫子兵法·九地篇》,作者孫武,中國古代軍事學的奠基人。所著《孫子兵法》十三篇,總結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是不朽的軍事名著。
【譯文】
士兵投身于危亡的境地,往往還有存活的機會;士兵陷身于死亡的境地,就會激發生存的勇氣。
【賞析與啟迪】
這里所說的“亡地”、“死地”,代表的都是一些極為艱苦的困境。人在惡劣的條件之下,如果能夠正確看待,往往能激發自身的潛力,反而會獲得更大、更好的生存空間,最終擺脫逆境,反敗為勝。
反過來說,人處在條件優越的順境中,但如果不思進取,麻痹松懈,反而有可能使安全轉化成危險,使順境變為逆境。
5·12汶川大地震中,一些花季少年經歷了生死考驗,幸存了下來。盡管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肢體殘缺,但透過報刊和熒屏,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他們那一張張燦爛的笑臉。他們當中,有的考上了大學,有的已經在為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更多的是繼續在小學、中學努力學習,互幫互助……平凡的生活中,他們展示了生命的柔韌與剛強,昭示了人生的美好。天災讓他們遭遇了不幸,但他們沒有懼怕任何身心的磨煉,反而迎來了如鳳凰浴火般的重生,讓世人充滿感動與敬意。
青少年朋友,與大地震中幸存的同齡人相比,你的那些困難,還可以算做困難嗎?
上一篇:《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