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注釋】
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天時:有利于作戰的時令、氣候條件。
地利:有利于作戰的地理條件。
人和:指人心的向背、上下的團結、士氣的旺盛等。
【賞析】
孟子十分強調施行仁政和取得民心的重要性。他說: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意思是:有利的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形,有利的地形不如人心團結,眾志成城。
孟子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天時、地利,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之間,“人和”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孟子說的“人和”,指統治者善待百姓,百姓擁護統治者;統治集團內部各利益體之間相互信任和團結,也稱為“人和”。人和就是一個國家內部、社會和軍隊中,人與人之間保持一種和諧的關系。
孟子從進攻和防守兩方面,來證明“人和”的重要作用。從進攻的角度,“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其原因是“天時不如地利”。從防守的角度,“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其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由此,孟子結論說:戰爭的勝負,取決于人心的向背,能夠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才能得到天下。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在《西江月》中,借用本句思想填成詞句:“天時地利與人和,燕可伐與曰可。”意思說,只要具備天時、地利、人和這幾個條件,就可以出兵北伐,收復被金人侵占的領土了。
上一篇: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