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注釋】
選自《論語·述而》第二章。
識(zhì):記住。
厭:滿足。
誨(huì):教導,指教。
倦:厭倦,不耐煩。
【賞析】
孔子這一句闡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觀念。他說: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意思是:學到的知識默記在心里,努力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別人從不厭倦。
這句話,孔子講了三個學習、育人的原則,即:學到知識默默地記住,努力學習決不滿足,教導別人決不厭倦。這三條學習、育人原則,既是孔子教育他人的準則,也是孔子自身行為的寫照,,充分反映了孔子的愛好學習,無私育人的精神品德。
孔子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能夠成為中國文化的偉大代表,與他一生勤奮不輟分不開。當時,有葉公向子路打聽其老師的為人,子路不知道如何回答??鬃诱f,你為何不這樣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边@的確是他終生學習、孜孜不倦的精神寫照。
孔子不是天才,他自己也否認自己是天才。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庇终f:“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孔子這些話,清楚地表明,他是依靠“多聞”、“多見”、“擇善而從”和堅持不懈而獲得知識的。
如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作為成語,常用來勉勵和贊揚那些勤于治學、耐心育人、師德師風高尚和敬業的教育者。
上一篇: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