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風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浸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飄忽滂,激揚怒。雷聲。回穴錯迕,蹙石伐木,梢殺林莽。
【注釋】
選自戰國楚宋玉《風賦》。
青蘋:水上浮萍。
末:水草之尖。
浸淫:逐漸進入。
土囊:大山洞。
緣:沿著。
淜(péng)滂:大風吹物的聲音。
熛(biāo)怒:形容大風如火一般猛烈。
耾耾(hōng):風聲。
回穴:回旋。
蹙(cù)石:掀動沙石。
梢殺:沖擊。
【賞析】
宋玉的《風賦》描寫楚襄王(前298—前262)游覽蘭臺之宮,有感于颯颯清風宜人心脾,由此生發開去,把自然界的風分為兩種,一種是“大王之雄風”,一種是“庶人之雌風”。宋玉對雄風的描繪是:
“風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浸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飄忽淜滂,激揚熛怒。耾耾雷聲。回穴錯迕,蹙石伐木,梢殺林莽。”
意思是:風產生于地面,開始吹動水草的末梢,逐漸進入溪谷,繼而在大山洞中怒吼。緣著泰山的山陵,在松柏林中旋舞,掠過物體發出乒乓的聲音,繼而勁風怒號,風聲大作,如雷聲轟鳴。回旋交錯,掀動沙石,吹倒樹木,沖擊著莽莽原始森林。
這一句描寫雄風的,最有聲色。宋玉用一支生花妙筆,對風的產生、發展、強盛的過程和情狀作了細致動態地描寫:先寫風剛剛生成之時,只能輕輕搖動水草尖,而后寫風勢的發展,“浸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繼而寫風的路線,“緣泰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開始變得輕捷迅猛,氣勢磅礴。再后來,風勢愈盛,“蹙石伐木,梢殺林莽”,更有一種摧毀一切的磅礴氣勢。
風本來是一種無形的東西,來無影去無蹤,但在宋玉筆下,就變成了有形有影,有聲有色的形象,風的氣勢,風的聲威,風的力量,歷歷如在目前,十分壯美,給人以如見其狀,如歷其境之感,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絕代才華。歷代文人描寫風的作品很多,但能夠把風寫得如此鮮明生動,有形、有聲、有勢者,當首推宋玉了。
接著,作者又寫了“庶人之雌風”。雌風突起于窮街陋巷之中,揚起塵沙,吹動死灰,攪起污濁,揚翻垃圾,吹破窗戶,吹進破草房,它帶給人們的不是馥郁的芳香,而是倒霉的濁氣,它吹到庶人身上,使人百病纏身,“死生不卒”。
“大王之雄風”與“庶人之雌風”間接地表現了宮廷生活的豪華、勞動人民生活的悲慘,以及種種社會不平等現象,構思巧妙,諷喻生動,同時也寄寓了作者對貧民生活的同情。
《風賦》影響很大,后世文人多有仿作,如晉代湛方生、陸沖寫過《風賦》,齊代謝脁寫過《擬宋玉風賦》,蘇軾寫過《快哉此風賦》,等等,從中透視出宋玉《風賦》廣泛而持久的魅力。而在形式和藝術風格方面,《風賦》為漢代文人所繼承和發展,衍生出一個新的文學樣式——漢代大賦。
上一篇: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其曲彌高,其和彌寡。|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