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注釋】
選自《莊子·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庖丁解牛》為其中的一則寓言,題目系后人所加。
始:起初。
臣:庖丁自稱。
解牛:肢解牛。
未嘗見全牛:見到的不再是整個的牛了。
以神遇:用精神去感觸。指對牛體結構了然于心。以,用。
官知:感官知覺。
神欲:指精神活動。
【賞析】
莊子借庖丁解牛19年不傷刀的寓言故事,解析“養生”的道理。庖丁為文惠君解牛,運刀自如,技藝嫻熟,動作協調瀟灑,瞬間骨肉分離。骨肉分離的聲音、刀運行的節奏,輕重有致,起伏相間,聲音優美,合于桑林之舞。文惠君看了,嘆為觀止。庖丁解釋說: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意思是:我開始解牛時,看見的是一只整牛;三年之后,看到的不再是整牛,而是牛的筋腱骨節。而現在,不是用眼看,而是用心神與牛接觸,感覺器官停止了活動,只有心神在自由運行。
庖丁解牛之初,看見的是一只全牛,三年之后,對牛體結構,筋骨間隙,關節之間的竅穴了如指掌,不再把牛視為一個整體了。這個時候,他是憑內在精神去體驗牛體,順應自然,擇隙而進,劈向筋肉間隙,導向骨節空處,按照牛體自然結構解牛。莊子認為,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而是深諳“道”的原因,并由此說明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
莊子認為,“技”與“道”相通,但“道”高于“技”,“技”從屬于“道”;只有“技”合于“道”,技藝才可以純精。“道”的本質在于自然無為,“技”的至善亦在于自然無為。只有“以天合天”(《莊子·達生》),以人的內在自然去合外在自然,才能夠達到“技”的最高境界。庖丁就是因為由“技”進于“道”,才成為了解牛中的佼佼者。
莊子以此喻養生之道,他強調養生方法就是:“順乎天理”、“因其自然”、物我合一。
后來,“庖丁解牛”、“目無全牛”成為成語,比喻紛繁復雜的事物,只要認識了它的內在規律,處理起來就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上一篇: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麇鹿見之決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