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
【注釋】
選自唐·柳宗元《種樹郭橐(tuó)駝傳》。
仇之:以之為敵。
【賞析】
《種樹郭橐駝傳》是柳宗元寫的一篇人物傳記,文章通過郭橐駝栽培、管理樹木的方法,說明為官治民的道理,與順應樹木自然生長的天性一樣,應該順應民情,減輕百姓的負擔,而不要采取那種自以為愛民的作法,無端增加他們的負擔,甚至危害百姓:
“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
意思說:雖說是想愛護它,其實是害了它;雖說是擔心它,其實是仇恨它。
郭橐駝種的樹,成活率高,長得高大茂盛,果實也結得又早又多。其他人種的樹就達不到這種效果。究其原因,是他有一套成功的經驗:順其天性。也就是說,剛開始栽種時,要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培育,根要舒展,要用熟土,培土要平,土要砸密實,愛之“若子”;而種完之后,則應該“若棄”,如同扔掉一樣,就不必再照管它了,也不必擔心它不能成活。這樣,樹木的天性沒有被破壞,它的本性就能夠得到發展。
其他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不是撒手不管,就是太過關心,什么都放不下。早晨去看看,晚上去摸摸,甚至用指甲摳破樹皮來檢驗樹的死活,或者搖動樹根來觀察土是否培實,結果適得其反。雖想愛護它,卻破壞了樹的本性,實際是害了它;雖是擔心它,卻壓抑甚至扼殺了樹木的生機,實際是與它為敵,自然生長不好。
作者寫種樹的道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寓理于事,將種樹之道“移之官理”,表達自己要求革除苛政,使人民安居樂業的政治主張。同時勸誡當權者,應該順應百姓的要求,減少政令滋擾,而不能像郭橐駝指出的那樣,只看到那些做官的喜歡頒布繁多的政令,表面上似乎是愛民、憂民、恤民,其實是虐民、擾民、損民,帶給百姓的是無盡的痛苦和災難。
由此引申出兩個哲理:一是辦事要順天致性,遵循事物的自然發展規律;二是動機和效果要統一,不要好心辦了壞事。
上一篇:擇天下之士,使稱其職。居天下之人,使安其業。……能者進而由之,使無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慍。|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