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淳之身父之所遺,淳之身君之所用,為父為君,死亦何負于雙慈。
【注釋】
選自明·夏完淳《獄中上母書》。
負:辜負。
雙慈:雙親。指嫡母盛氏和生母陸氏。
【賞析】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的少年愛國英雄。他的父親夏允彝、老師陳子龍都是當時有名的學者和愛國志士。他14歲就跟隨父親、老師參加抗清斗爭,于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七月被俘,九月就義,年僅17歲。《獄中上母書》是他在南京獄中寫給生母盛氏的訣別信,他奉獻給母親的是高于個人哀傷的愛國情感。在生命的最后關頭,夏完淳有對家事的囑咐,有對國難家仇未報的遺恨,有對母親生養之恩的感激,還有一如既往的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
“淳之身父之所遺,淳之身君之所用,為父為君,死亦何負于雙慈。”
意思說:我的身體是父親給的,但我的身子應該為國家所用,父親已經為國捐軀,我為了父,為了國家戰斗,即使死了,也不會辜負兩位母親。
據《明史》記載,1645年夏完淳隨父起兵松江,以水軍為骨干,聯絡各處義軍圍攻蘇州,試圖切斷清軍在南京與杭州間的聯系,阻其南侵。但圍城45天失敗,清軍反攻,夏允彝投水自盡,以身殉國。1646年春,他與老師陳子龍、岳父錢栴再次起兵,不久兵敗,陳子龍投水自殺,他與錢栴被俘。夏完淳自知必死無疑,產生了“不得以身報母”的遺恨。
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勤于王事,四海奔走,沒有一天孝順供養母親。現在被俘,決意以身殉國,母親的大恩大德,不能回報萬一,因而內心十分愧疚和自責。
然而,在忠、孝兩難面前,他澎湃的愛國情感,始終高于一己之私情,于是擲地有聲地提出“為父為君,死亦何負于雙慈”的愛國論斷,將自己的“報國”之志與“報母”之恩有機地融合起來,心中想的是,繼承父親的報國之志,在反抗外族入侵的斗爭中一展宏圖,即使為抗清復明捐了軀,也沒有辜負母親的養育之恩。也就是說,國家一天沒有恢復,殺父之仇一天未報,自己就一天不能心安理得地承歡于雙親膝下。
一個年僅16歲的少年,明知將不久于人世,卻沒有絲毫的懊喪與茫然,也沒有絲毫的失望與恐懼,有的只是對國家興亡的關切,對親人的牽掛,對自己先國后家信念的至死不渝,如此情懷,顯示了少年英雄崇高的思想境界,令人肅然起敬。
他的《獄中上母書》,也因此成為千古不朽的愛國主義杰作。
上一篇: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夫人各以得行其志為適。|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