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而又有剪發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注釋】
選自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高爵顯位:指官高位顯的封建官僚。
抵罪:根據罪行加以懲治。
【賞析】
明代末年,宦官魏忠賢專權,迫害正直官吏和讀書人,引起了人民的憤怒和反抗。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魏忠賢派人到蘇州逮捕東林黨人周順昌,引起了蘇州人民的反抗,他們激于義憤,一呼百應,并沖入官衙,打死一名旗尉。事后五個市民領袖慷慨就義,談笑以死,這與那些身居高位而不敢伸張正義的士紳官僚們形成鮮明對比:
“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而又有剪發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
意思說:如今那些身居高官要職的人,一旦被治罪,有的脫身逃跑,遠近地方都不敢收留,有的剃光頭發當和尚,或裝瘋賣傻,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這種丟人現眼的卑鄙行為,比起五人的犧牲精神,彼此的輕重到底如何呢!
作者認為,在冤獄遍布全國的形勢下,那些爵高位顯的官僚們,很多人依附閹黨,危害國家,助紂為虐,喪失了自己的氣節。不僅如此,一旦觸怒閹黨,被治罪時,有的脫身逃跑,有的剃光頭發,遁入空門,有的裝瘋賣傻,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這些飽讀詩書、深“明大義”的“高爵顯位”們,平時道貌岸然,其實虛偽無比。為了茍全性命,做出種種“辱人賤行”來,多么可恥,多么卑劣!
然而,他們的“辱人賤行”,正反襯出五人的激昂大義;他們的逃亡和佯狂,正反襯出五人之死有重于社稷。正是“五人”為首的市民暴動,沉重地打擊了閹黨的囂張氣焰,所以作者不無贊揚地說道:“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p>
作者將宦官集團“不敢復有株治”及最后投繯而死,歸結為“吳之民”的“發憤一擊”和“五人之力”,凸顯出了人民群眾的力量及五人的光榮不朽。由此,這二者孰輕孰重,不是判若霄壤了嗎!前者茍且偷生,輕若鴻毛;后者仗義而死,重于泰山。
上一篇: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