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自楚騷唐律,爭妍競暢,而民間性情之響,遂不得列于詩壇,于是別之曰山歌。
【注釋】
選自明·馮夢龍《序山歌》。
楚騷:以楚國屈原《離騷》為代表的騷體詩。
唐律:唐代律詩。南朝梁沈約撰《四聲譜》,提出聲律論,至唐而臻于完美。
性情之響:表達真實情感的歌聲,此指民歌。響,山歌聲。
【賞析】
馮夢龍崇尚明代思想家李贄的學說(李贄晚年著書講學,抨擊程朱理學),文學上主張抒發己見,反對復古模擬,提倡表達真情實感,稱贊民歌真情流露,是“性情之響”(《序山歌》)。他在自己收集整理的《山歌》序中說,刊行此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借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偽藥”。
“自楚騷唐律,爭妍競暢,而民間性情之響,遂不得列于詩壇,于是別之曰山歌。”
意思說:從楚國的騷體賦到唐代的律詩,爭妍斗艷,而表達真情的民歌卻不能在詩壇有一席之地,于是另稱為山歌。
馮夢龍熱愛民間文學,尤其對真情流露的民歌推崇備至。他認為,《詩經》中的風詩雅詩,大多是民間歌謠,表達情愛之作;今日的民歌實與鄭、衛之風相類,但自楚國騷體詩、《詩經》以來,詩文為文人學士所掌握,民歌出自田夫野之口,詞語俚俗,難登大雅之堂,被排除于詩壇之外。民歌的特色是直抒胸臆,具有真情,出于自然,屬于“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之列,能夠反映現實生活,所以馮夢龍稱之為“民間性情之響”,給予高度評價。
馮夢龍重視民間文學的社會作用,認為“日誦《孝經》、《論語》,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古今小說序》)。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終其一生,對民歌等民間文學作了大量的收集和編創工作,對提高民間文學地位,促進民歌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上一篇:山歌雖俚甚矣,獨非鄭、衛之遺歟?而今雖季世,但有假詩文,無假山歌,則以山歌不與詩文爭名,故不屑假。|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世總為情,情生詩歌。|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