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注釋】
選自三國魏·曹植《洛神賦》。
翩:輕快飛翔的樣子。
驚鴻:鴻雁驚飛,比喻美人的體態輕盈。鴻,鴻雁。
婉:柔曲。
游龍:游動的龍。比喻美人的姿態婀娜。此二句寫洛神如驚鴻翩翩,游龍婉婉,體態輕盈。
榮曜:繁華光彩。榮,茂盛。曜,照耀。
華茂:華美茂盛。
輕云:淡云。
蔽:遮擋。
飄飖:飄動搖曳的樣子。
流風:旋風。
回:旋轉。
皎:潔白光明。
迫:逼近,靠近。
察:細看。
灼:明麗的樣子。
芙蕖:荷花。蕖,一本作“蓉”。芙蓉,芙蕖的別名。
淥:水清澈的樣子。
【賞析】
魏文帝黃初四年(公元223年),曹植入京朝見哥哥,在回封地鄄城時,停留洛水邊,夜宿舟中。有感于洛神的傳聞,寫了這篇名傳千古的浪漫主義名篇《洛神賦》。相傳古帝宓羲氏的女兒宓妃,溺死于洛水,化為了美麗的女神。《洛神賦》以此為題材,表達作者與女神兩相愛慕,一往情深,卻因人神道殊,含淚痛別的怨悵情懷。文中以華美的詞章、真摯的情感、濃烈的色彩塑造了一個美麗動人、回波含情的洛神形象: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意思是:洛神的形象,翩翩移步像驚飛的鴻雁,婉轉走來像盤曲的游龍。繁華光彩如秋菊,華美茂盛似青松。恍恍惚惚如輕云遮掩明月,飄飄婉轉如流風吹動雪花。遠遠望去,光亮如朝陽初升滿天云霞,走近細看,鮮明如芙蓉探出清澈水波。
這一段對洛水女神形貌的描寫,運用了大量鮮亮、華美的事物做譬,進行粗線條、印象式的展現,既不具體,也不完整。比如“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若輕云之蔽月”,“若太陽升朝霞”,“若芙蕖出淥波”幾個排喻的連用,從整體上勾畫洛神輕盈嫻雅的身姿、云蒸霞蔚般的色彩、及動靜皆宜的美麗。
顯然,這種美麗虛虛幻幻,是可見而不可觸摸的。然而正是這種虛幻的美,才更容易激起人們對她的向往和吸引,促使人們調動一切想象,去融煉她光彩照人的神采和明艷嬌俏的容顏。實際上,透過驚鴻、游龍、秋菊、春松、輕云、太陽、朝霞這些亮麗的譬喻,一個華美燦爛的女神形象已經開始在人們的腦海中形成了:她衣袂飄飄,如天上舒卷的“輕云”;她輕盈欲舉,如風中飛旋的雪花。光亮如朝陽初升云霞滿天,鮮明如芙蓉出水綠波蕩漾。
接下來,作者詳盡地描繪了她的容貌、神情、舉止和服飾,猶如給美麗的洛神注入血肉,使之豐滿起來,生動起來,立體地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了人們眼前,仿佛觸手可及。
這樣一個優雅美麗、純潔多情的女神,千百年來,曾令多少文人騷客、俊男靚女為之心馳神往,讀之念之,美之愛之,生出千般遐想、萬般憐愛。
然而,描寫女神形象,并非自曹植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寫過山鬼、湘夫人;宋玉寫過巫山神女;到了漢代,司馬相如和張衡在其漢賦《上林賦》和《思玄賦》中,還直接描寫過洛水女神。曹植繼承前人創作的經驗、形象、意境,大膽創新,徹底擺脫漢大賦繁重鋪寫的弊端,憑借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塑造出了這個超越前代、光照千秋的女神形象。
上一篇: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輔靨承權。瑰姿艷逸,儀靜體閑。|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