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
【注釋】
選自宋·歐陽修《朋黨論》。朋黨,指人們因某種共同的政治目的和利害關系而聚集成的團體,古代專指朝廷中士大夫各樹黨羽相互傾軋。本文指人們因某種共同的目的而結成的集團。關于朋黨的問題,早在《韓非子·孤憤》和《史記·蔡澤列傳》中就有記述,故稱“自古有之”。宋代王禹偁在《朋黨論》中也說:“夫朋黨之來遠矣,自堯、舜時有之。八元、八愷,君子之黨也;四兇族,小人之黨也。”
道義:道德和正義。
忠信:忠心和誠心。
名節:聲名與節操。
【賞析】
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歐陽修等人議論朝政,倡導改革,被呂夷簡、夏竦等保守派目為朋黨,加以貶逐。自此以后,朋黨論一直延續多年。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宋仁宗起用范仲淹、富弼等推行慶歷新政,革新派重新上臺執政,呂夷簡、夏竦等人被免職。歐陽修、蔡襄等人同時出任諫官。范仲淹提出十大改革主張,富弼提出四項建議。這些革新意見,遭到了呂、夏余黨的極力反對。他們攻擊范仲淹私結“朋黨”,排斥異己。慶歷四年,歐陽修便以諫官的身份寫了這篇著名奏議—《朋黨論》,為革新派辯解:
“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
意思說:君子不同于小人,他們所保持的是道德義理,所踐行的是忠誠信實,所愛惜的是名譽節操。
“朋黨”專指古代朝廷政治斗爭中的幫派,保守派以“朋黨”攻擊范仲淹等革新派,是欲一棍子打死的誅心之論。歐陽修的高明之處,就是并不否認歷朝朋黨的存在,而是具體分析“朋黨”的性質。他說:“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這里,他把“朋黨”分為了兩種,一種是君子之朋,一種是小人之朋。小人之朋以謀取個人私利為基礎,其聯結的紐帶為“利”,所以“同利”則朋,不同“利”則相互攻擊,在“利”面前則相互爭競,不擇手段。
君子則截然相反,君子追求的是“道”,是共同的事業和理想,他們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堅守自己所信奉的道義,踐行忠信的做人原則,珍惜自己的名節。所以君子之朋以“道”相結,同“道”為朋,不同“道”不相為謀。而且,正因為以“道”相結,所以君子之朋心懷坦蕩,光明磊落,不藏個人私欲,同道間也沒有利益糾葛,彼此均能竭誠努力,同德、同心地去為共同的理想奮斗。
三國蜀漢時期,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說的賢臣,就是歐陽修說的君子之朋。既然“君子之朋”心懷坦蕩,“小人之朋”懷藏私欲,那么作為一國之君,應當采取什么用人原則也就明確了:“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上一篇: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古有人者,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此其人之勤勞必千萬于天下之人。|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