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今真詩乃在民間。
【注釋】
選自明·李夢陽《詩集自序》。這篇序為李夢陽晚年所作,文中聯系自己的詩歌創作及自我評價,對民間歌謠作了極其重要的論述。
真詩:指反映百姓生活的民間歌謠。
【賞析】
李夢陽的《詩集自序》為晚年所作,文中聯系自己的詩歌創作及自我評價,對民間歌謠作了極其重要的論述。他認識到民間詩歌“直出肺肝,不加雕刻”(李開先《市井艷詞序》),反映了真實感情,出于自然,非文人詩所能企及。他在序中說:“曹縣蓋有王叔武云,其言曰:夫詩者,天地自然之音也。今途而巷謳,勞呻而康吟,一唱而群和者,其真也,斯之謂風也。孔子曰:‘禮失而求之野。’今真詩乃在民間。”
“今真詩乃在民間。”
意思說:當今民間詩歌才是真正的詩。
“真詩乃在民間”最初由明代王叔武提出,李夢陽表示贊同。稍后,李開先在《市井艷詞序》中提出相同的看法:“故風出謠口,真詩只在民間。《三百篇》太半采風者歸奏,予謂今古同情者此也。”李夢陽為矯正臺閣體流弊,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明史·李夢陽傳》),然而矯枉過正,由于過分強調格調、法式,走上了擬古襲古道路,導致形式模擬,寫出的詩似“古人影子”。到晚年有所悔悟,承認“真詩乃在民間”,而自己的詩情寡詞工,并非真詩。
宋元以來,民間文學由興盛以至全面繁榮,這富有生活內容及其嶄新的藝術形式,使文人的詩歌創作相形失色,因而引起了文人的重視,把目光轉向民間。歷代文人中,重視民間歌謠的人不少,然而一般均指《詩三百》中的國風和漢、魏、南北朝樂府。不免崇古陋今,取遠遺近。而李夢陽獨具眼光,強調民間的歌聲從未絕息,慨嘆采風無人。他把民間流行的俗調俚詞、民歌民謠,比之國風,認為同是發自性情之真,只有古今的差別,而無雅俗的區分。這比歷代只推重《詩三百》的人來說,自然更加全面可貴。
李夢陽還把民間詩歌與文人詩歌相比較,指出民間詩歌雖然文采不足,卻有真情,往往在粗糙簡樸之中具有深刻的表現力,音調、語氣一本自然,能夠體現出強烈的情感,不像文人詩以遣詞造句為工,“出之情寡”,不能稱作真詩。李夢陽還認為,民歌得風雅比興之遺意,真實反映現實生活,充滿現實主義精神。而文人詩徒以韻言為詩,并不能繼承雅頌的傳統。要解決文人詩存在的根本問題,必須學習、吸取民間歌謠的真實精神。
“真詩乃在民間”的觀點,體現了當時重視通俗文學的時代風氣,對于推動詩歌擺脫擬古道路和模擬桎梏,有一定積極意義。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詩有造物,一句不工,則一篇不純,是造物不完也。造物之妙,悟者得之。|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