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君子不羞學,不羞問。
【出處】
《說苑·談叢》。
【譯文】
認真學習、虛心向他人請教,君子認為這不是沒有面子的事情。
【賞析與啟迪】
學與問,就是指善于向別人學習和請教。好學好問,是求知的有效方法。
為什么古人特別強調不以向別人學習和請教為羞恥呢?因為在古時嚴格講究身份等級的社會里,知識的多寡是代表身份高低的一種標志。因此,社會地位高的人要向社會地位低的人學習求教,就常常會遭到一些人的嘲笑,變成丟面子的事情。勤學好問,不但是一種求知的態度,而且需要一定的勇氣。
學與問,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通過學習,可以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通過求教,既能答疑解惑,又能發現自身不足,使自己得以不斷進步。
人應當自信,但不可自負;人可以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氣。
受虛榮心的影響,有的人知識不多,卻極為自負,仿佛天文地理無所不知,古今中外無所不曉,既好為人師,又不懂裝懂;有的人在學習中遇到問題,不主動向別人請教,怕“丟面子”,干脆不求甚解,敷衍了事。這兩種虛假輕浮的求知態度,人為地阻斷了獲取知識的途徑,讓人止步不前。
上一篇:《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