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劉向《新序·雜事第一》記載:荀寅要逃到外國,想處罰他的太祝(祭祀時主管念祝詞的人),怨他未能很好地祝愿。太祝說,假如您認為我祝愿于國家有益,那么您也該相信詛咒對國家有害。“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亡國不亦宜乎?祝其何罪?”
本段是太祝為自己的“罪”的辯解辭。大意是:你行的是虐政,全國都咒罵你,我一個人祝愿又有什么用,本條意思是:一個人的祝愿難以抵一萬人的咒罵。指要興國須靠德政,否則,導致萬人的咒罵,國必亡。
漢·劉向《新序·雜事第一》記載:荀寅要逃到外國,想處罰他的太祝(祭祀時主管念祝詞的人),怨他未能很好地祝愿。太祝說,假如您認為我祝愿于國家有益,那么您也該相信詛咒對國家有害。“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亡國不亦宜乎?祝其何罪?”
本段是太祝為自己的“罪”的辯解辭。大意是:你行的是虐政,全國都咒罵你,我一個人祝愿又有什么用,本條意思是:一個人的祝愿難以抵一萬人的咒罵。指要興國須靠德政,否則,導致萬人的咒罵,國必亡。
上一篇:《一登龍門,聲價十倍.》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下一篇:《一簞食,一瓢飲.》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