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出處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孟子·離婁下》
譯文
孟子說:“一個人有所不為,然后才能有所為。”
名句解讀
人生苦短,世事茫茫。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標(biāo)與行為的選擇。如果事無巨細(xì),事必躬親,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的人。所以,一定要舍棄一些事不做,然后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為。“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yuǎn)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論語》)正可與此句互相印證。總的來說,儒家所說的“不為”是為了“有為”,只不過是要有所選擇而為。
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如果想事事皆為,就會落得個事事難為的下場。任何人,只有先放棄一些事,做好一些事,做強、做強、再做強,才能夠逐漸做大。“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的哲學(xué)思維,適用于做一切事情。
經(jīng)典故事
朱棣帶兵去尋找北元的軍隊,想一舉殲滅他們。大軍長途跋涉了好幾天,冒著大雪終于找到了北元軍隊,并神不知鬼不覺地安插到了乃兒不花(北元太尉)營地的眼皮底下。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朱棣沒有發(fā)動進(jìn)攻,而是命令大軍在此安營扎寨,埋鍋做飯。朱棣的這一反常決定讓他的副將感到不可思議:“大軍遠(yuǎn)道而來,已經(jīng)到了元軍的眼皮底下,而且元軍沒有任何準(zhǔn)備,毫無提防,這是殲滅元軍的最佳時機,為何滯留不前呢?”帶著這個疑問,副將急匆匆地去見朱棣。朱棣聽了笑了笑,說:“我自有謀劃,吩咐下去,安頓好軍隊。”
安頓好軍隊后,朱棣一邊派觀童去元軍大營見乃兒不花,一邊命令所有的將士,待觀童到了元軍大營時就開始磨刀。觀童按朱棣的吩咐到了元軍大營,并將明軍的政策告訴了乃兒不花,勸他投降。乃兒不花聽了,不假思索地同意歸降。觀童將這一好消息告訴了朱棣,高興之余,他又覺得納悶:乃兒不花爽快地答應(yīng)投降,是不是其中有詐呀?于是,他提醒朱棣千萬要小心。朱棣聽了,胸有成竹地說:“你多慮了,這種結(jié)果在我的預(yù)料當(dāng)中。你想想,明軍如若全力進(jìn)攻,元軍所有的將士早就人頭落地。明軍之所以按兵不動,埋鍋做飯,就是要告訴元軍,我軍是有備而來,沒有直接發(fā)動進(jìn)攻,是在給他們活命的機會。還有,你剛才面見乃兒不花時,有沒有聽見明軍磨刀的聲音?再不歸降,明軍的磨刀石就換成他們的腦袋了。我相信過不了多久,乃兒不花定會前來歸降。”果不其然,乃兒不花很快就前來投降,朱棣親自在大營外迎接,以招待貴賓的禮儀來款待他。乃兒不花十分感動,回營后立即召集人馬列隊歸降明軍。就這樣,朱棣圓滿地招降了元軍。
按常理說,面對有利時機,全力消滅敵人才對,可朱棣不那么想,在他看來,元軍已是囊中之物,如再發(fā)動進(jìn)攻,不但自己的大軍有所損傷,元軍更會死傷慘重,那樣的結(jié)果是他不想看見的。為何不能以智取勝呢?朱棣給元軍一個不進(jìn)攻而又使其不得不投降的假象,乃兒不花果然中計。在雙方?jīng)]有損傷一兵一卒的情況下,招降了元軍,增加了明軍的實力。這種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讓人不得不佩服朱棣的智慧。
上一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