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出處
“不寶遠物,則遠人格;所寶惟賢,則邇人安。嗚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允迪茲,生民保厥居,惟乃世王。”
——《尚書·周書·旅獒》
譯文
“不貪圖遠方之財寶,則人緣自然遠達;尊重人才,則中央政府運行平穩。啊!若非早晚勤政,防微杜漸,您的威信就會受到傷害。即便是功比山高,差一件也得前功盡棄。只有確實遵循這些規則,才能永保人民安居樂業,您和您的子孫就能永保王位。”
名句解讀
細行很小,但如果不注重,終究會損害大德。就像堆壘九仞高的土山,即使只差一筐土,仍不算完成。
經典故事
細節很小,因此容易在思想上忽視,在行為上輕視,以至于犯下大錯。
唐朝的呂元膺在任職東都洛陽留守時,經常和門客在一起下棋。有一次,呂元膺一邊下棋,一邊批閱公文,看著批著,竟忘了下棋。和他一起下棋的那個門客一看,機會來了,就趁機偷偷地換了一枚棋子。這樣一來,局勢頓時大變,那個門客就可以穩操勝券了。說來也巧,偏偏他這個小動作讓呂元膺看到了。呂元膺也不當即拆穿,就打著哈哈結束了這盤棋。第二天他客客氣氣地對那個門客說:“我這兒人浮于事,難免會耽誤先生的前程,還是另請高就吧。”說罷,給他準備了一份禮物,為他送行,并預言此人終將因貪污而獲罪,后來果然言中。偷換棋子本為小節,但小節不小,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說過:“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禍患常常是由一點一滴極小的不良細節積累而釀成的,平時不注重小節的人,必將有損于道德修養。
清代沈起鳳在《諧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南昌有個人,他的父親為國子監助教(學官名),他跟隨父親生活在京城。偶然一次經過延壽字街,看到書店中有一個少年正在數著錢買《呂氏春秋》,正好有一個銅錢落在地上。這個人偷偷用腳踩住,等到少年離去后彎腰拾起來。旁邊坐著一個老翁,這一切都落在他眼里。老翁問清拾錢者的姓名后,冷笑而去。后來這個人以上舍生(科舉名詞)的身份進入古代考試機構,通過面試任命,得到江蘇常熟縣尉的官職。于是整裝去上任,拿著名帖拜見上級。當時湯潛庵先生是江蘇的巡撫,這個人十次求見都沒成。守門者來傳湯大人的話說,這個人不必去上任了,因為湯大人已經上奏彈劾他了。這個人問彈劾他什么事,回答說“貪污”。這個人想自己還沒有上任,哪來的贓款呢?一定有誤會,急忙要面見辯解。守門者進府稟報,又傳湯大人的話說:“你不記得當年書店中的事了?當秀才的時候,尚且視一文錢如命;如今僥幸去做地方官,能不搜刮索賄,做一個戴紗帽的劫匪嗎?馬上卸任走吧,別使一縣的百姓都受苦!”這個人才醒悟當時問他姓名的老翁,就是湯潛庵大人,于是非常慚愧地辭官走了。
劉備去世前在給兒子遺詔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做人的道理,是勸世之箴言。那些“行大事不拘小節”者們,“不要小題大做”者們,是不是應該警醒了:只有從小事做起,注重小節,嚴格要求自己,加強自身的修養與鍛造,才能干大業、成大事。
上一篇:《不作無補之功,不為無益之事》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不飽食于終日,不棄功于寸陰》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