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心靈的名言名句,心靈的名人名言,心靈名言警句大全
再進一步,他應該學會把心靈的美看得比形體的美更可珍貴,如果遇見一個美的心靈,縱然他在形體上不甚美觀,也應該對他起愛慕,憑他來孕育最適宜于使青年人得益的道理。
〔古希臘〕柏拉圖《柏拉圖文藝對話集·會飲篇——論愛美與哲學修養》
文章的功能既然在感動心靈,想做修辭家的人就必須知道心靈有哪些種類,這些種類的數目既不同,每種類的性質就不一致,因此,人的性格也就隨人而異。
〔古希臘〕柏拉圖《柏拉圖文藝對話集·斐德若篇》
那么,首先我要說,心靈,
那我們常常稱之為智力的東西,
那生命的指導和控制力量
所存在于其中的東西,
乃是人的一個部分,
正如同手、足和眼睛
乃是一個完整生物的部分。
〔古羅馬〕盧克萊修《物性論》
我說,心靈和靈魂是彼此結合著的,
并且以它們自己形成一種單一的自然,
但是整個軀體的首領和統治者,
仍是那我們稱為心靈或智力的理性,
而它是牢牢地位于胸膛最中心的地方。
在這里跳動著驚惶和恐懼;
環繞著這里有快樂的撫慰;
所以,這里乃是智力、心靈之所在。
靈魂的其他部分則遍布全身聽候命令——
受心靈的示意和動作所推動。
心靈自己單獨有自己的思想,
它單獨有自己的歡樂,
當沒有什么觸動靈魂和身體的時候。
〔古羅馬〕盧克萊修《物性論》
既然心靈的本性是如此容易動,
構成它的種子必定就是格外小,
格外光滑格外圓。
一旦認識了這事實,
好朋友,它就會在其他方面對你很有用。
〔古羅馬〕盧克萊修《物性論》
再者,一株樹不能在天空中存在,
深深的大海里也沒有云塊,
在田野里面也不能住著魚,
也沒有血能居住在木材里面,
在圓石子里面也沒有液汁:
每樣東西能在什么地方生長和存在,
都有一定的安排。由此可見
心靈的本性不能沒有肉體單獨生出來,
也不能遠遠離開血肉而存在。
〔古羅馬〕盧克萊修《物性論》
因此,既然即使在人的身體里面,
心靈和靈魂也會受到這樣的大病的震動,
會這樣悲慘地受騷擾受痛苦,
那么,怎能夠相信當它們
缺乏軀體處在空曠的空氣中的時候
它們竟能活著不死,和大風搏斗?
并且,既然我們看見心靈
也能像身體那樣被治療,
并且能借藥物而恢復健康,
這也預告我們心靈是有死的。
〔古羅馬〕盧克萊修《物性論》
神創造心靈只能是為了讓人們認識神,愛慕神,神決不能給予心靈任何不是為了認識神的知識,也決不能在心靈中印下任何不是向往神的愛;但是神當初卻可以不把那些現在與肉體結合在一起的心靈結合到肉體上。所以說,心靈與神的關系是自然的、必然的、絕對不可缺少的; 而我們的心靈與我們的肉體的關系,雖然對我們的心靈來說是自然的,卻并不是絕對必然的,也不是絕對不可缺少的。
〔法〕馬勒伯朗士《真理的探索》
禽獸充分地向我們表明,心靈的騷動不寧會給我們帶來多少弱點與疾病。有人告訴我們,巴西人只是終老而死是由于他們生活在平靜安寧的氣氛中,但我卻把這歸因于他們心靈的平寧,他們擺脫激情、思想或者繼續乏味的工作,用一種令人欣羨的簡樸無知淡視生命,無需學問,無需法律,無需國王或任何宗教習俗。
〔法〕蒙田《人生隨筆·追求心靈之寧靜》
人的心靈,從本性上說,可以說介乎它的創造主和各種有形創造物之間; 因為按照圣奧古斯丁的說法,它以上只是神,它以下只有形體。但是,它雖然大大地超乎一切物質事物之上,這并不妨礙它與物質事物相結合,甚至以某種方式依附一部分物質; 同樣,最高本體與人的心靈之間的距離雖然無限大,也并不妨礙兩者直接結合,親密無間。后一結合使人的心靈高于萬物;就是憑著這一結合,它才得到了它的生命,它的靈明,以及它的全部幸福;在圣奧古斯丁的著作里就有無數處談到這一結合,認為這是心靈最自然、最本質的結合。與此相反,心靈與形體的結合則無限地貶低了人;這就是今天人類一切錯誤、一切苦難的主要原因。
〔法〕馬勒伯朗士《真理的探索》
皇帝的心靈和補鞋匠的心靈是在同一模子里鑄成的。我們自以為君主的重大行為必是由于某些重要而有意義的原因促成的,然而我們弄錯了,因為我們的對待微小事務的動機同樣會促使他們在思維運動中的進展。使我們與鄰人爭吵的同一原因,在君主之間就會引起一場戰爭;使我們鞭打仆人的同一理由到國王手中就導致整座省城的毀滅。他們像我們一樣輕率而沖動行事,但卻能夠造成更多的災禍。在小昆蟲與大象身上,也同樣存在這種激情。
〔法〕蒙田《人生隨筆·偉人和我們一樣是凡人》
年齡對心靈有必然的影響。心靈隨著肉體的進展而進展,就像隨著教育程度而進展一樣。在女性,心靈還受體質柔弱的影響,因而產生出這種柔順,這種溫情,和這種感情甚于理智的多愁善感,以及各種偏見和迷信,偏見和迷信在她們生活上的強有力的影響幾乎是不可磨滅的。相反地,在男性,他們的腦髓和神經生得比較堅固,具有一切固體的堅實性,因此他們的心靈和他們的面容一樣,比較強壯;而女性所受不到的教育,又使他們的心靈更增加了新的力量。
〔法〕拉美特里《人是機器》
心靈往往喜愛這些轉瞬即逝的感受:在那寂靜、陰暗的斗室里,它觀賞那悅目而富饒的田野; 怒吼的狂風使它全身冰涼; 烈日烤炙它,暴風雨使它畏懼。它們給予心靈一種無比珍貴的快感。心靈也不遺余力地增添這種快感,它借助真實的色彩和不可磨滅的線條,使它那些作品,那些使它感動或歡娛的幻影獲得軀體。
〔法〕狄德羅《狄德羅美學論文選》
心靈與神結合得越緊密,也就越純粹,越光輝,越強大,越恢宏,因為正是這一結合造成了它的全部完善。反過來,它與肉體結合得越緊密牢固,也就越腐化,越盲目,越軟弱,越萎縮,因為那種結合造成了它的全部不完善。所以,一個人如果根據自己的感覺判斷一切,事事順從情欲的沖動,只看見自己感覺到的東西,只喜愛使自己滿意的東西,那就處在極其可悲的精神境界中了; 在這種狀態中,他離開真理、離開自己的幸福真是太遠了。可是,一個人如果只根據心靈的純粹觀念判斷一切,小心避開塵世的雜亂喧囂,返回自己的內心,傾聽最高主宰的聲音,在感官與情欲沉寂無聲狀態下,就不可能陷入錯誤了。
〔法〕馬勒伯朗士《真理的探索》
我對于心靈活動的進展所作的分析和對其派衍的解釋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在心靈中只有一個簡單的知覺,這個知覺只不過是在客體出現時心靈所接受的印象。從這里依次產生了其他三種活動。這種印象,如果把它看作是以其出現來報知心靈的,就是我叫做意識的那種活動。如果我們對它的認識是這樣的,即它好像是我們所意識到的唯一的知覺,這就是注意。最后,當它被人認為是已經觸動過心靈的,這就是回憶。意識好像是在對心靈說:這就是一個知覺;注意說:這就是你所具有的唯一的一個知覺; 回憶說: 這就是你已經有了的一個知覺。
〔法〕孔狄亞克《人類知識起源論》
理性心靈具有一些比感覺心靈廣闊得多的機能,感覺心靈所得到的,只限于它在禽獸身上所能獲得的認識,在禽獸身上,感覺心靈歸結起來只不過是各種感覺和感性知覺,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機械性的決定,亦即并沒有通過思慮的決定。理性心靈事實上是可以上升到知覺或理智觀念的,雖然它在大部分人身上很少享受這種高貴的特權。
〔法〕拉美特里《心靈的自然史》
人類心靈還另有一個特點:人對遼遠的未知的事物,都根據已熟悉的近在手邊的事物去進行判斷。
〔意〕 維柯《新科學》
倘若沒有一定的主意占據著它,把它約束范圍住,它必定無目標地到處飄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域里。
〔法〕蒙田 《論閑逸》
你失掉的東西越多,你就越富有: 因為心靈會創造你所缺少的東西。
〔法〕羅曼·羅蘭 《哥拉·布勒尼翁》
對心靈來說,沒有微不足道的小事。心靈能將一切放大。
〔法〕巴爾扎克《十三人故事》
唯有人的心靈才是真實的。嚴格說來,相貌不過是一種面具。真正的人在人的內部。
〔法〕雨果 《海上勞工》
少女的心靈像不透明的銀子,其中的一切充溢著青春的活力和美。
〔德〕艾米爾·路德維希 《歌德傳》
在一切創造物中間,沒有比人的心靈更美、更好的東西了。
〔德〕海涅 《波羅的海》
并非所有認識他們精神的人都認識他們的心靈。
〔法〕拉羅什弗科《道德箴言錄》
一個人的心是只服從他自己的,你想束縛它,結果卻釋放了它;如果讓它自由自在的話,你反而把它束縛得緊緊的了。
〔法〕盧梭《愛彌兒》
心靈以自己為發號施令的場所。
〔英〕彌爾頓《失樂園》
人的心靈忍受不了空的時間。
〔英〕霍布斯 轉引自 《時間與人生》
一個人自己的心靈,還有他的朋友們的感情——這是生活中最有魅力的東西。
〔英〕王爾德《道林·格雷的畫像》
心靈的眼睛恰似肉體眼睛那樣,能看到新的目標,對那些眼皮底下的東西反而視而不見。
〔英〕塞繆爾·約翰遜 《論未來》
幻想,或者說,心靈能預先幻想出來的景象,那是人類本性的一大特長; 人類心靈的每一寸進步,不,應該說是人類心靈的一絲一毫的轉變,都是有賴于這一特長的。
〔英〕雪萊《關于道德觀念的思辨》
一個人只要他有純潔的心靈,無愁無恨,他的青春時期定可因此而延長。
〔法〕司湯達《紅與黑》
有些心靈盡管屬于較高層次,卻因缺乏公認標準而被人低估,就像某些缺乏測試手段的貴金屬一樣。
〔法〕儒貝爾 《格言集》
心靈越是被強烈的不安和陰沉的念頭纏繞不休,看到優美高雅的東西越快活。
〔法〕泰納《藝術哲學》
一個人最誠實最真摯地進行思考和感覺的地方,就是他的心靈。
〔俄〕高爾基《抱怨》
多數人的心靈像浮云一樣變幻莫測,似假寶石一般光怪陸離,——總是依照它所接觸到的色彩,恭順地改變著自己的顏色。
〔俄〕高爾基《流水》
人的心靈是不會隨著肉體而完全消滅的,總有一部分留下來永生不滅。
〔荷〕斯賓諾莎 《倫理學》
心靈卻非武力所能征服,但可被愛或德量所征服。
〔荷〕斯賓諾莎 《倫理學》
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心靈之間的壁壘是永遠也沒法破除的。
〔印度〕泰戈爾《沉船》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 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
(戰國)孟軻《孟子·告子章句上》
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興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 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
(明)李贄《焚書·童心說》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蓋方其始也,有聞見從耳目而入,而以為主于其內而童心失。其長也,有道理從聞見而入,而以為主于其內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聞見日以益多,則所知所覺日以益廣,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務欲以揚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務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明)李贄《焚書·童心說》
嗟乎!人心幽而烈,讂而充,诇而譎,窖而縵,駢而鶩,俄頃而騰九宵,極九野,上下千年,其旋無休。寤,緣其所見而董以為奧;寐,衍其所狎而魂傳其所不習。陰賊樂斗,汗漫善驚,厭常而喜新,循之又懈。暱于所便,所至成所。不投不入,投之即黏; 不激不出,一出即橫。直告之則不信,評屬之則反疲。日日造成生死,不特不忘待盡為可悲也。其陽化,其陰不化,悲何及乎?
是故單提之家,奇語、玄語、冷語、毒語,顛倒語,棒之、喝之、刺之、忤之、疑之、誤之,不迷不悟,不誤不迷,絕乎蹊徑,出其意表;短其所長,犯其所怪,奪其所恃而阱之以必不及,釣以所親而頓之以所不能禁。樣入阻隘而伏起,引上高峰而推之。孤者使平,平者使孤。是度燒棧,線不通風。遮塞以使之窮,剽忽以試其不及措。或徇其所偏而折,或聽其自窮而歸。或已入也而未堅,則故挫之以深其括; 或已合也而未化,則故罪之以征其轉。吹毛涂毒,石激電拂,皆燒人盡心之法也。
佛心,佛也; 佛法,魔也。魔者,佛之先鋒也; 及乎無魔,并無佛矣。本無實法,非可執一法也。后世相傳,執其玄秘,以為市肆,安得不嘆私心橫行、尊知火馳之弊哉?
(明)方以智《東西均·盡心》
第先生之論心性,頗與其論理氣自相矛盾。夫在天為氣者,在人為心; 在天為理者,在人為性。理氣如是,則心性亦如是,決無異同。人受天之氣以生,只有一心而已。而一動一靜,喜怒哀樂,循環無已,當惻隱處自惻隱,當羞惡處自羞惡,當恭敬處自恭敬,當是非處自是非。千頭萬緒,感應紛紜,歷然不能昧者,是即所謂性也。初非別有一物,立于心之先,附于心中也。
(清) 黃宗羲《明儒學案·評羅欽順》
心性之難明,不自先生始也。夫心只有動靜而已。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動靜之謂也。情貫于動靜,故喜怒哀樂,不論已發未發皆情也,其中和則性也。今以喜怒哀樂未發之中為性,已發之和為情,勢不得不先性而后心矣。性先心后,不得不有罅隙可尋矣。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心也;仁義禮智,指此心之即性也。非先有仁義禮智之勝,而后發之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也。觀此知李見羅道性編亦一編之論。
(清) 黃宗羲 《明儒學案·評羅欽順》
先生以為 “天性正于受生之初,明覺發于既生之后,”明覺是心而非性。信如斯言,則性體也,心用也;性自人生以上,靜也; 心是感物而動,動也,性是天地萬物之理,公也;心是一己所有,私也。明明先立一性以為此心之主,與理能生氣之說無異,與先生理氣之論,無乃大悖乎? 豈理氣是理氣,心性是心性,二者分天人,遂不可相通乎!
(清) 黃宗羲《明儒學案·評羅欽順》
心靈是個人行為的發號施令者,夸大了個人,便夸大了心靈。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雜文
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 沒有心靈的映射,是無所謂美的。
宗白華《藝境·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
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
宗白華《藝境·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
上一篇:關于待人的名人名言名句大全
下一篇:關于志氣的名人名言名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