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去其荒心、荒身、荒口耳目之事,則常覺,則能斷;斷則不怠,覺則不荒,斯可以尋孔子之道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句子出處:清·顏元《言行錄》,反躬自省類名言句子
人如果能去除使身心口耳目迷惑的事情,就能保持經常醒悟明白,就能夠明斷是非; 能明斷事理就不會懶怠, 能清醒明白就不會迷惑, 這樣才可以繼承孔子之道。
《人能去其荒心、荒身、荒口耳目之事,則常覺,則能斷;斷則不怠,覺則不荒,斯可以尋孔子之道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句子出處:清·顏元《言行錄》,反躬自省類名言句子
人如果能去除使身心口耳目迷惑的事情,就能保持經常醒悟明白,就能夠明斷是非; 能明斷事理就不會懶怠, 能清醒明白就不會迷惑, 這樣才可以繼承孔子之道。
上一篇:《思誠固是學者切功,然必思此一善,即作此一善乃有益;若只思仁思義,久之一若思所及便是我已得者,則思亦屬自欺之端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下一篇:《人莫患于自幼不從師,又莫患于早為人師.“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孔子言之矣;我自見其恭,而人不我敬,是我之未恭也;推之寬、信亦然.若存自反無悔之心,謂人之孚否不足恤,是即“居之不疑”也,宜深加洗剔.》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