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讓土壤,河海不擇細流》原文與賞析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史記·李斯列傳》)
【注釋】五帝:說法不一,其中一種認為是指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黔首:庶民,平民。資:資助,給。業:成就。藉:借。赍(jī):付與,給予。讎(chóu):同“仇”,敵人。
【譯文】我聽說過土地廣闊所產糧食就充足,國家廣大人口就眾多,軍隊強大士兵就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絕渺小的泥土,才能堆積得那樣高大;河海不挑剔細小的溪流,才能變得如此深廣;有志于成就王業的人不舍棄廣大民眾,才能彰顯他的盛德。因此地無論東南西北,民眾不分這國那國,一年四季五谷豐登,鬼神賜予福澤,這就是五帝三王能夠無敵于天下的原因所在。而如今陛下您拋棄了百姓來幫助敵國,排斥賓客來讓他們為其他諸侯國建立功業,使天下有才之士后退而不敢西行,停住腳步而不敢進入秦國,這正是人們所說的“借武器給敵人,送糧食給盜賊”啊!不是秦國出產的物品,值得珍視的也有很多;不是在秦國出生的士人,愿意效忠的也不少。現在您驅逐客卿來資助敵國,損害民眾來幫助仇敵,在內部削弱自己而在外面又和諸侯結下怨恨,這樣下去,要使國家沒有危險,是不可能的。
【評說】法家信守“唯才是舉”的用人理念毫不含糊,無論是法家學派的理論家,還是法家思想的實踐者,都對人才倍加重視,盡管法家所謂的人才往往有偏激之嫌。秦始皇統一六國、匡定天下之時,主觀意志上逐漸開始信馬由韁。但即使這樣,李斯的這番勸諫還是觸動了他的某根神經,致使他早先對韓非思賢若渴的心態還沒有完全麻木,沒有聽信讒言而把六國的人才驅逐出秦國。李斯的諫言今天看起來仍然有現實意義。不僅盲目排外要不得,在用人觀念上要改變那種只信任本鄉本土的親戚朋友的偏見,不拘一格用人才,要有海納百川的度量,接納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才。
上一篇:《水滴石穿》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淑人君子,懷允不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