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難能可貴
當身處高位、盡享富貴時,一些人總不愿意放棄些許榮耀、財富、權勢等等,總想持盈保泰。殊不知,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如果不懂得自我減損,就只能等著被他人強行減損。
范蠡為越王勾踐出謀劃策二十多年,功績顯赫。至勾踐滅吳稱霸,他被封為上將軍。范蠡不以盛名為喜,反以此為憂,認為盛名之下難以保身,況且勾踐為人只可同患難,不可共富貴,于是書辭勾踐,決意離去。同時,他也建議一同輔助勾踐的文種離去。為了避免勾踐的迫害,范蠡只帶著一些輕便的珍珠寶玉,然后與親信一起乘船逃往齊國。
到了齊國后,范蠡變更姓名,自稱鴟夷子皮,在海畔苦身戮力地耕耘。在與兒子的共同努力下,范蠡在數年之內便積累了巨額的家產。齊國君主聽說他的賢明后,邀請他擔任齊國丞相。范蠡嘆道:“居家能夠掙得千金的家產,居官能夠達到卿相的位置,對于一個普通百姓來說,這已經達到了極致。如果長期享有盛名,定會遇到不祥。”于是,他歸還相印、大散家財后,繼續遷徙。
到了處于天下中心、交通便利的陶地后,范蠡自稱陶朱公。此后,他與兒子又開始了苦心置業的生涯。憑著低進高出的經營方式,他們很快又有了巨額資產。
范蠡懂得保身之道,雖然放棄了高官厚祿,但卻仍然享受著美好的生活。與范蠡不同的是,文種貪戀富貴,不愿離去,等到被勾踐賜死時才后悔不已。
上一篇:別讓貪欲壞了大事
下一篇:十年磨一劍,潛心做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