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掩耳盜鈴
【溯源】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釋義】
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故事】
春秋末年,晉國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國家權力被智、范、中行、趙、魏和韓六卿瓜分。六卿之間常年相互攻伐,你爭我奪。后來智家的智伯勢力逐漸壯大,找借口滅了范氏家族,奪走了范氏的財產。這時,有一些雞鳴狗盜之輩也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搜刮財物。
這天,有個小偷來到了范氏的家門前,他先四處打量了一番,見大部分值錢的東西已經被人偷搶得差不多了,只有庭院當中懸掛著的大鐘還在。這口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興極了,心想:這趟真沒白來,這鐘肯定很值錢,可是太大了,怎么才能不驚動其他人而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家去呢?小偷在那里盤算良久也沒想出什么好辦法,決定找人商量。
這個小偷有幾個平日經常在一起做壞事的狐朋狗友,他把那幾個人約在一個小酒館里,向他們透露了偷鐘的想法和困難。幾個人一聽來了精神,其中一人說道:“這有什么難的,我們幾個一起去把那鐘抬回來不就得了?”小偷說:“那怎么行,萬一被人看見我們這么明目張膽地偷東西,一定會大喊著報官的,那我們豈不是都要被抓到大牢里?這個辦法行不通。”這時另一個人說道:“那就把這個大鐘敲碎了分批拿走如何?”
小偷心中一動,暗想:這個辦法不錯,可是這么多人一起去,那我分到的財物豈不是會少了很多?不行,不能讓他們跟我同去。想到這里,小偷搖頭嘆氣說道:“這個辦法也不好。唉!看來我跟那大鐘真是無緣了。”幾個人看他這副模樣,又繼續冥思苦想。這時天色已晚,他們都已快喝得不省人事了,也沒想出辦法。小偷把他們打發走后,獨自一人又來到了范氏門前。他心中十分歡喜,因為一筆橫財馬上就要到手了。
小偷找到一個鐵錘,拼命朝鐘砸去,只聽“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慌了神,心想這下糟了,這鐘聲不就等于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鐘嗎?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見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于是就放手砸了起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智慧語林】
掩耳盜鈴,看起來有點愚蠢可笑,但現實生活中不乏像掩耳盜鈴者一樣自欺欺人的人。他們總是以為只要自己看不到、聽不見的問題,就可以當作不存在,但其實旁人都看在眼里,他們欺騙的只有自己而已。
上一篇:掩耳盜鈴典故故事|掩耳盜鈴釋義
下一篇: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典故故事|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