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唇亡齒寒
【溯源】
西漢·司馬遷《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王建立六年,秦攻趙,齊、楚救之。……趙無食,請粟于齊,齊不聽。周子曰:‘不如聽之,以退秦兵……且趙之于齊、楚扦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且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
【釋義】
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故事】
公元前259年,秦國派兵分三路攻打趙國,趙王讓老將廉頗帶兵前去抵抗。同時,趙王也向齊、楚等國求援。
秦王心中暗想:“如果齊、楚等國前來救援趙國,如果他們團結得比較好,我退兵也來得及;如果他們形同一盤散沙,則乘勢各個擊破?!?/p>
此時,趙軍糧食告急,便派人到齊國借糧。齊王則態度冷漠,不予理睬。謀臣周子見狀對齊王說:“大王最好借糧食給趙國,讓趙國力退秦兵;如果置之不理,趙國一旦后敗,正中了秦國的計策。趙國是齊國的一道屏障,趙、齊兩國正像是嘴唇與牙齒的關系,嘴唇沒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秦國一旦滅了趙國,齊國將會大難臨頭?,F在救趙就如同舉著漏缸去澆燒干的鍋那樣緊急,是德義之舉,再說,打退秦軍也會讓我們聲威大振。眼下,只知道吝惜糧食,不爭取主動,這是戰略決策的失誤呀?!?/p>
【智慧語林】
唇和齒兩者關系密切,相互依存,利害相關。推而廣之,生活在現代社會里,每個人之間,每個人和社會之間,每個人和國家之間,都是互為依托的。人和人之間和諧相處,人民就會和睦融融;每個人都對社會盡責,社會就會安定太平;每個人對國家盡忠,國家就會強盛壯大。
上一篇:唇亡齒寒典故故事|唇亡齒寒釋義
下一篇:因人成事典故故事|因人成事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