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積羽沉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積羽沉舟:jī yǔ chén zhōu
詞源: 《戰國策·魏策一》:“積羽沉舟, 群輕折軸。”《史記·張儀傳》:“臣聞之, 積羽沉舟, 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詞由:戰國時期,周王權日衰,諸侯爭霸天下,游說之士應運而生,分為“合縱”“連橫”兩派,前者主張弱國聯合抗擊強秦,后者主張弱國跟隨強秦征服其它國家。張儀主張“連橫”,在秦做了幾年相國,他發覺齊、楚、燕、韓、魏、趙六國合縱盟約牢固,便辭去相位,去魏國說服魏王退出縱約,結好強秦。張儀到魏的第二年就被魏襄王命名為相國。他身在魏,心向秦,一直想通過“連橫”的手段,使秦稱霸天下。魏國與秦國鄰近,只要魏帶頭站到秦國方面,其他諸侯就會仿效。張儀勸說魏襄王聯合秦國,攻打齊、楚。魏襄王知道秦國有野心,不講信義,故不聽從。秦王聞知大怒,一面派大軍襲取魏國曲沃、平周等地,一面派人暗中不斷厚贈張儀財寶。張儀在魏四年,無以報答秦國饋贈,內心很慚愧。正值魏襄王死,哀王繼位,他又勸說魏哀王事秦,又遭拒絕。于是張儀暗中要秦征伐魏國。魏被強秦打敗,隔了一年又受齊國侵犯,敗于觀津。秦乘機再次攻打魏國,他們先把韓國大將申差打敗;斬首八萬二千,使六國諸侯大為震恐。魏國戰事接連失利,縱約國之間出現裂痕。張儀利用這一時機,配合秦國軍事進攻,巧言善辯地壓服哀王事秦。并以“積羽沉舟”作比喻,指出魏有遭覆滅的危險。魏哀王終于屈服于內外壓力,同意了“連橫”。
詞義:羽毛積得多了,也能把船壓沉。比喻小患可以積成大禍。
書證:《淮南子·繆稱訓》:“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是故積羽沉舟,群輕折軸,故君子禁于微。”
上一篇:成語《破鏡重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空中樓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