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義不帝秦
【溯源】
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三》:“辛垣衍起,再拜,謝曰:‘始以先生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吾請去,不敢復言帝秦!’”
【釋義】
比喻堅持正義,不向強權惡勢力屈服、投降。
【故事】
秦趙邯鄲之戰時,魏王不敢救助趙國,而是先派辛垣衍通過平原君趙勝見趙王,勸趙王尊奉秦王為帝,但平原君對此建議不以為然,因此猶豫不決。
這時齊國高士魯仲連,正被困在城中,就求見平原君,詢問國家大事,并愿意和這位辛垣衍將軍見面,當下平原君引見。魯仲連引今證古,痛陳尊奉秦王為帝之害。接著又舉出齊湣王稱帝不成,逃亡出國的事例對辛垣衍說:“齊湣王到魯國,魯國官員愿以肥牛10頭供奉齊王,但齊王的侍從大聲叱罵:‘這10頭肥牛算得了什么供品?我大王是天子,按天子出巡的禮節,所到諸侯國家,諸侯必須讓出自己的宮室,并須將國庫所有鑰匙,都呈交上來,任天子索取。諸侯要卷起袍服,捧著幾案,伺候天子用膳。而你國竟用10頭肥牛作供品,簡直是混賬!’魯國官員聽了,趕快關上城門,拒絕齊湣王入城。齊王無奈,又轉往鄒國。這時鄒君已死,齊王欲吊喪,侍從通知鄒國嗣君:‘天子下吊,主人要背向靈柩,靈位方向也要移為北向,這樣才可使天子南面而吊。’鄒國臣子說:‘如果要我們這樣做,寧愿仗劍自殺,也不受辱。’拒絕了齊王吊喪,不許他入城。你想鄒、魯兩小國都如此,而魏是大國,竟欲尊秦為帝,豈非連鄒、魯的奴仆婢妾都不如了嗎?”
辛垣衍羞慚而退。
魯仲連又對平原君說:“秦國是不講信義、崇尚武力的國家,用欺騙手段差遣士卒,像對待俘虜一樣地奴役人民,如秦王稱帝,統治了天下,執掌生殺予奪大權,那我寧愿跳到東海自殺,也不做秦國順民。”
平原君大悟。
【智慧語林】
數千年來,“義”字作為中華民族最高的道德標準之一,懸掛在軒轅民族的門額上。無數仁人志士,以自己的高德大義詮釋著“義”字的內涵。立德,忠勇,無畏,成為中華國魂。國魂不滅,中華民族就會長盛不衰;國魂不滅,民族精神就會薪火相傳。
上一篇:東郭先生典故故事|東郭先生釋義
下一篇:樂極生悲典故故事|樂極生悲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