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名世·鳥說》注釋,意譯與解說
余讀書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聲啁啾①然者, 即而視之, 則二鳥巢于其枝干之間, 去地不五六尺, 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盞,精密完固,細草盤結而成。鳥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②,色明潔,娟皎③可愛,不知其何鳥也。雛且④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 輒息于屋上, 不即下。主人戲以手撼其巢, 則下瞰而鳴, 小撼之小鳴, 大撼之即大鳴, 手下, 鳴乃已。他日, 余從外來, 見巢墜于地, 覓二鳥⑤, 無有。問之,則某氏僮奴取以去。嗟呼!以此鳥之羽毛潔而音鳴好也,奚不深山之適而茂林之棲, 乃托身非所, 見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為甚寬也哉?!
——《南山集》
【注釋】
①(guan guan):狀聲詞,鳥叫發出的聲音。②盈掬(ju):滿捧。掬,手捧起來。③娟皎:美麗潔白。④且:這里是助詞,無實義。⑤(ku):鳥蛋。
【意譯】
我書房的旁邊有一棵桂樹,桂樹上每天傳來啁啾的鳥叫聲,走近去看,原來是兩只鳥在桂樹的枝干之間筑了巢,離開地面不過五、六尺,人的手都夠得到,巢像一只杯子那么大,精密堅固,是用細草盤繞糾結而做成的。兩只鳥一雌一雄,身子小得不滿一捧,羽毛明亮光潔,美麗可愛,不知它們是什么鳥。雛鳥出生了,雌鳥用羽翼去護蓋它,雄鳥出去覓食物。每次尋覓到食物,就在屋上休息,不馬上下來。主人戲弄著去搖動鳥巢,那鳥就俯視著鳴叫,輕輕地搖動就小聲鳴叫,重重地搖動就大聲鳴叫,手不搖動了,叫聲才停止。后來有一天我從外面回來,看見鳥巢墜毀在地上,尋找二鳥及鳥蛋,則一無所獲。問周圍的人,才知道是被某家的僮仆取走了。唉!照理說這兩只鳥有那么潔白的羽毛和那么好聽的鳴叫聲,為什么不到深山茂林中去生活呢?卻棲息在不應該棲息的地方,被別人的奴仆欺侮至死。它們大概認為世道很平坦寬闊吧?!
【解說】
二鳥當然不可能知道世路是寬是窄,它們選擇桂樹做巢也很難說一定是托身非所,樹木本來就是鳥類棲息的地方。二鳥的遭遇實際上即是封建社會里一些比較廉潔剛直之士命運的寫照。這些人大抵頗有才華,文章品德可冠一時,好像巢于桂樹之上的二鳥,鳴音嬌好,潔白無瑕,可正是因為他們過于純潔耿直,就會招來小人們的忌恨,結果就像某氏僮奴取走二鳥那樣他們遭到那些爪牙的暗算。他們若投靠一個較開明的主人,好像二鳥找到一個較安全的棲宿的地方,他們的命運當然會有所改觀。但這樣是否一定可以遠身避禍呢?很難說。封建專制制度在本質上就是吃人,就是制造罪惡,容不下正直廉潔的人,一旦主人不賞識他們,厄運便會隨之而至,他們未必死在主人奴仆的手下,但必定會喪身在隨時隨地可能發生的事件上。即使主人仍然十分賞識他們,他們照樣會遭到其它惡勢力的算計。這是大環境使然,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只有徹底鏟除封建社會那種扼殺人才的選人用人制度,他們才有可能逃脫不幸的命運。不然,不論去投靠哪一個主人,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托身非所,因為他們所得的結局相差不會太遠。除非他們真的像鳥那樣去適深山,去棲茂林,泯滅自己的天性與斗志,他們才有避免過早覆滅的可能。
【相關名言】
沒有比人生更難的藝術,因為其他的藝術和學問,到處都可以找到很理想的老師。
——意大利·辛尼加
生命一開始, 就充滿了危險。
——美國·愛默生
上一篇:《莊周·魯侯養鳥》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劉基·鴝鵒噪虎》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