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目不見睫》注釋,意譯與解說
楚莊王欲伐越,杜子①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杜子曰:“臣愚②患之。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兵自敗于秦、晉,喪地數百里,此兵之弱也;莊蹻③為盜于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韓非子·喻老》
【注釋】
①杜子:楚臣姓杜者,一本作莊子。②愚:自謙之詞。③莊嘺:戰國時楚國農民起義領袖。
【意譯】
楚莊王打算出兵攻打越國。杜子勸阻說:“您為什么要攻打越國呢?”莊王說:“越國的政治混亂,兵力薄弱。”杜子說:“我很擔憂這件事。一個人的見識就像人的眼睛,可以看見百步以外的東西,但不能看見自己的睫毛。您的兵被秦國、晉國打敗以后,丟失了幾百里的地方,這就是兵力弱的表現。莊嘺在國內造反,而官吏不能夠禁止,這就是政治混亂的表現。您的國家衰弱混亂并不亞于越國,而您還要去攻打越國,這樣的見識就像眼睛看不見自己的睫毛一樣啊。”莊王于是不攻打越國了。
【解說】
在人們的認識過程中,對外宇宙與內宇宙的了解構成了認識的全部內容。也就是說,人們的認識活動既包括對外在的客觀事物的認識,也包括著認識者本人的自身認識,在認識過程中,它們彼此互相依存,互為條件。如果僅僅只注意對外在客觀事物的觀察與認識,而忽視對自身認識水平、思想修養的重視,那么,認識水平就只能限制在一個淺近的層次上面,而反之,如果只注意自身的修養、韜略,而缺乏對外在事物的積極進取精神,那么也只能紙上談兵,一事無成。因而,只有做到對外宇宙與內宇宙的同步認識,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 由于對外在事物的處理往往成為第一急務,因而,人們的認識常常偏向于對外宇宙的探討,而經常忽視對自身的反思。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這里就反映出人們對自身認識的忽視與難能可貴。在這篇寓言中,楚莊王對越國的情況掌握得非常詳細,認為在越國政治混亂,兵力薄弱的時候乘機進攻,定能大獲全勝。作為對越國的一種認識,楚莊王的分析不可謂不準確、適宜,但是問題在于,他在對越國進行著正確分析的同時,卻忽視了對自己國內情況的了解與分析,因而,杜子及時清醒地勸阻莊王, 決不能在自己國內混亂不堪的時候就去進攻別國。從這則寓言中人們可以明白,對外在事物的認識往往并不困難,困難的是,既要能看清別人, 也要能看清自己。
【相關名言】
天下無萬能的人, 人貴有自知之明。
——鄒韜奮
自我批評也是最嚴格的批評, 而且也是最有益的。
——蘇聯·高爾基
上一篇:《孫子·率然》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戴名世·盲者說》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