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四分五裂》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四分五裂:sì fēn wǔ liè
詞源: 《戰國策·魏策一》:“張儀為秦連橫, 說魏王曰:‘……魏南與楚而不與齊, 則齊攻其東; 東與齊而不與趙, 則趙攻其北; 不合于韓,則韓攻其西; 不親于楚, 則楚攻其南; 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詞由: 戰國時代, 連橫派領袖張儀, 搖唇鼓舌游說于諸侯之間, 為秦王效勞。有一次他前往魏國游說,勸魏王與秦國交好。張儀對魏王說:“魏國處于鄭、陳、楚、韓、趙、齊等六國之間,周圍又無險可守,這種地理環境造成了魏國的致命弱點。假如與南面的楚國結盟而不與齊國結盟,那么齊國就會出兵從東邊攻打魏國;假如與東邊的齊國結盟而不與趙國結盟,那么趙國就會從北邊出兵進攻魏國;假如不與楚國結盟,那么楚國就會從南邊打過來。不管怎么辦,都難保安全,這就是四分五裂的道理啊!如果秦國聯合韓國來攻打魏國,那么魏國頃刻即亡。”魏王聽了十分焦急,憂慮地問:“這如何是好?愿聞先生高見。”張儀見火候已到,便把來意和盤托出,說:“我替大王設想,面對這種形勢,只有事秦是上策。事秦則六國誰敢侵犯!大王就可高枕無憂了。”魏王明知秦有虎狼之心,事秦于魏不利,但迫于形勢,只好答應了。
詞義:一個國家或一個集團分崩離析,不能統一。形容破碎不全或分散,不統一。
書證:宋·楊萬里《君道》上:“隋文帝取周取陳,以混二百年四分五裂之天下。”嚴復《論世變之亟》:“故其端起于大夫士之怙私,而其禍可至于亡國滅種,四分五裂,而不可收拾。”毛澤東 《四分五裂的反動派為什么還要空喊“全面和平”?》:“現在距離解放軍攻克濟南只有四個多月, 距離攻克沈陽只有三個多月,但是國民黨在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宣傳上的一切殘余力量,卻已經陷于不可挽救的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的狀態。”老舍《四世同堂》三十二:“老人們寧可馬上死去,也不愿看家中四分五裂的離散。”
上一篇:成語《哀鴻遍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因人成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