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南星·秀才買柴》注釋,意譯與解說
一秀才買柴曰:“荷薪者過來①!”賣柴者因“過來”二字明白,擔到面前。問曰:“其價幾何?”因價字明白,說了價錢。秀才曰:“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②。”賣柴者不知說甚,荷的去了。
——《笑贊》
【注釋】
①荷(he): “擔”、“扛”的書面語。②損: 減少。這里指減價。
【解說】
讀書人脫離實際,迂腐不通的故事,是很多的,社會上并且流傳許多專門稱呼他們的名稱: “酸秀才”、“酸丁”、“腐儒”、“書呆子”、“書獨頭”、“書蟲”等, 不勝枚舉。現代文豪魯迅,還寫過一篇以 “酸丁”為主人公的小說《孔乙己》。孔乙己整日之乎者也,連他的偷東西都覺得跟一般小偷不同:“竊書不能算偷……竊書! ……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在孔乙己看來,讀書人是高人一等的,哪怕他已窮得去偷,也比泥腿子高貴。為什么?因為在封建社會,讀書可以做官。這樣的讀書人僥幸中舉做了官,怎能干得了事?何況只是讀書可以做官,卻不是讀書人都能做官。事實上大部分讀書人做不了官,所謂“十年寒窗付流水”,臨死還巴巴地想做官,豈不可笑可憐。科舉制度害人于此可見一斑。不過,能認識到科舉害人的卻是少得可憐,于是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讀過書,能說幾句文縐縐的話便是一種身份,雖然做不了官,這身份卻也可以畫餅充饑,聊勝于無。于是,便造出一批批的酸丁來了。這是從社會原因上說。換一個角度看,這個笑話又是諷刺那些不切實際的作風的。這位酸丁倘若和與他一樣的酸丁說話,如此說法,一定很能談得來,不致發生誤會。但對一個賣柴的, 這樣去說, 豈不讓人覺得惡心!
【相關名言】
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種自以為不可改變的公式到處硬套, 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 將本來做得好的事情弄壞。
——毛澤東
上一篇:《晏嬰·社鼠》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莊周·罔兩問景》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