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甄·山東公子》注釋,意譯與解說
昔者有明之世,山東有公子,富而好逸,不習于勞,閭里之近,非馬不往。一日之京師,擇良馬、選健仆以從。執鞚①而升,執鞚而下,執鞚而過險。馬良仆健,日行二百里而后舍,浩浩乎其足樂哉!前途遇寇,失其馬,又失其仆,號天四顧,無救之者。已而無可如何,則強起而行,脛腫蹠趼②,自河間③十五日而后至京師④。夫仆馬者,致遠之資也。一旦中道而失之,足不如人,力不如人,欲進不能進,欲退不能退,左顧而莫為之左,右顧而莫為之右。于斯時也,豈委于溝壑哉?反求諸己而已矣。
——《潛書·無助》
【注釋】
①鞚(kong):馬籠頭。②蹠(zhi)趼(jian):蹠,腳掌。趼,同“繭”。③河間:縣名,屬河北省。因地處黃河與永定河之間而得名。④京師:國都,指北京。
【意譯】
從前,在明代的時候,山東有一個富家少爺,雖然有錢卻喜歡享樂,不能吃苦,即使是鄉里間往來,也是非乘馬不去。有一天要到北京去,少爺挑選了好馬和健壯的仆人跟隨。他騎在馬上,手執韁繩,一會兒高,一會兒低,一會越過險峻山道,好不快意。馬又好仆又壯,一天走二百里路才歇夜,真是快活極了。哪里知道,再往前走,就碰上了強盜,好馬被搶走了,壯仆也不見了,一個人哭天喚地,四處張望,也不見有救援之人。最后沒有辦法,只好硬著頭皮起來前行,小腿腫了,腳掌起了老繭,從河間出發,走了十五天才算到達北京。那仆人和馬匹,是到遠方去的憑借,一旦半路丟失了它,腳不如人,力不如人,想進不能進,想退不能退, 左也沒人幫忙, 右也沒人幫忙, 到了這個時候, 難道就只有等死嗎? 只有依靠自己才有出路。
【解說】
許多事情都是逼出來的。以車代步的人也許都有這樣的體會,會騎車以前,步行十里八里,并不覺得如何了不得,一旦騎慣了車,讓你走一里路也會覺得太累。大凡人都有惰性,好逸而惡勞。如果條件優越, 不愁穿, 不愁吃,無牽無掛,無憂無慮,那么此公就很可能缺乏自謀生路的能力,故富家少爺不成器者比比皆是。山東公子平素安逸舒適,動則有仆代勞,行則有馬代步,其不能勞作,不能遠步, 自可想見。然而一旦失其馬, 又失其仆, 四顧茫然,若不勉力前行, 必有喪命之虞,于是, 雖脛腫蹠趼,狼狽不堪, 也畢竟由河間走到了京師。可見一個“逼”字, 實在是療治惰性的良藥。而人若能克服惰性,則無所不能,所以對于許多缺乏理想,缺乏自覺精神導引的人來說,是需要“逼”一“逼”的,是需要依靠整個環境的力量來迫使他克服惰性,獨立擔負起生活的使命,這個道理,也許不僅值得溺愛獨生子女的家長們想一想, 而且也值得更多的人想一想。
【相關名言】
在創業時期中必須靠自己打出一條生路來, 艱苦困難即此一條生路上之必經之途徑,一旦相遇,除迎頭搏擊外無他法,若畏縮退避,即等于自絕其前進。
——鄒韜奮
沒有哪一個聰明人會否定痛苦與憂愁的鍛煉價值。
——赫胥黎
上一篇:《劉基·屠龍子與都黎弈》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劉敬叔·山雞舞鏡》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