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柟·西鄰五子》注釋,意譯與解說
西鄰之人有五子焉。一子樸①,一子敏②,一子矇③,一子僂④,一子跛。乃使樸者農,敏者賈⑤,矇者卜⑥,僂者績⑦,跛者紡⑧,五子者皆不患⑨于衣食焉。
——《涇野集》
【注釋】
①樸:老實質樸。②敏:聰慧,機敏。③矇(meng):眼睛失明,即瞎子。④僂(lou):駝背。⑤賈(gu):做商人。⑥卜:占卜、算卦。⑦績:用麻搓成線。⑧紡:紡線。紡線可以坐著。不用腳,所以讓跛者做。⑨不患:不愁。
【意譯】
西鄰之人有五個兒子。一個兒子樸實,一個兒子機敏,一個兒子眼睛瞎,一個兒子駝背,一個兒子跛腳。因此西鄰之人便使那樸實的兒子種田,機敏的兒子經商,瞎眼的兒子去算卦,駝背的兒子搓麻線,跛腳的兒子紡線。這樣各盡其才,各得其所,五個兒子都不愁沒有飯吃沒有衣穿。
【解說】
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以家庭為基礎的。這當然是說,家庭是社會的組成細胞, 主要卻是說,社會關系就是家庭關系的放大。所謂“在家從父, 在外從君”,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將整個國家比作一個大家庭,而皇帝就是最大的“家長”。明白了這一點,再來看呂柟的寓言,就豁然貫通:作者并不是講“家政”,乃是借“家政”,喻“國政”,主旨只在“人盡其才”這四個字。
【相關名言】
用人當取其長而舍其短, 若求備于一人, 則世無可用之才也。
——薛瑄
上一篇:《韓嬰·螳螂捕蟬》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劉基·走虎捐子》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