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力與勤奮》寓言賞析
太行山與王屋山這兩座高山,占地各有七百余里,高也有萬仞。這兩山原本在冀州的南面,河陽的北邊。在山北住著一戶人家,家主是個老翁,今年九十歲了,因為脾氣很倔,有點認死理,認識他的人都管他叫愚公。
愚公一家因為住在山北,出門就是大山,極為不便。從山北到山南,要兜一個大圈子,而愚公家時常要去山南買些東西,老是這樣就極為不便。愚公每天坐在家門口看著大山,想著心事。有一天,他忽然一拍腿,站了起來,叫攏全家人說:“來,今天大家一塊兒商量個事。”
愚公家人丁并不旺,一個兒子外加一個孫子,就是祖孫三代了。幾個人湊攏來想聽聽愚公要說什么話,愚公等大家坐下來,指著門口的大山道:“你們說,門口有這兩座大山,是不是很不方便?”
愚公的兒子皺起眉頭,道:“是啊。我要去山南,明明也就隔了幾里地,卻要走幾百里才能繞過去,太不方便了。”
愚公道:“隔著這兩座山,就是一片平原了。我想了好多天,終于想出一個好辦法,以后就可以直接到山南去。”
孫子年紀還小,想得也多,道:“爺爺,您是想出了飛的辦法么?”山很高,爬山而過,比繞山而行更不方便。想直接到山南,只有飛過去了。
愚公斥道:“飛什么飛,人又不是披毛帶羽,怎么能飛?”孫子被爺爺罵了一句,有點訕訕地道:“那能有什么法子?”愚公笑了笑,道:“可以開一條路啊。”“開路?”兒子很吃驚。但他一向遵守孝道,老父說什么就是什么,從來不敢多嘴。愚公很是興奮,指著那兩座大山道:“太行王屋二山擋在面前,假如我們把山挖平,從中開出一條路來,可以直抵豫州以南,一直到達漢水南岸。以后出門就是坦途,大家說好不好?”
兒子對父親沒有二話,孫子被罵了一句,更沒有說法了,于是提議全票通過。這時愚公的妻子看不下去了,走了過來。愚公的妻子名叫“獻疑”,七十年前嫁給愚公時,就是個很有主見的人。成婚后,愚公雖然老是擺出家主的架子,但老妻仍然時不時要和他抬杠。聽愚公這樣說,就過來道:“老頭子,你也太異想天開了。”
愚公的脾氣是很倔的,被老妻這樣說了一句,大不樂意,道:“什么叫異想天開了?你怎么知道不行?”
老妻道:“老頭子,你已風燭殘年,還盡出這些主意。前些年你說要把門面那座魁父山削平,可以多出幾畝良田,可干到現在,魁父山動也不動。就憑你這把老骨頭,又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再說,你挖是挖了,可挖下來的土石該堆到什么地方去?這兒能開的地都已經開成田了,你要一堆,大家都要沒得吃。”
這時孫子忽然道:“這個好辦,我聽說渤海邊上有座隱土山,就靠著海。只消把挖下來的土石抬上隱土山,從山上往下一倒,就全部傾倒在海里了,不用花什么力氣。”
孫子是故意說挖苦話,渤海邊的隱土山離這里有千里之遙,只要想想這事也是不可能的。哪知愚公一拍桌子,叫道:“孫子這話說得實在!就這么辦了,大家馬上就干,挖下來的土石抬到隱土山去倒掉。”
主意已定,也只好干起來了。三個人挑著擔子開始挖山,挖下來的土石再挑到隱土山去倒掉。愚公家隔壁有一個姓京城的寡婦,家里只有一個七八歲的孤兒,看到他們干活,也蹦蹦跳跳去幫忙。只是說說容易,真要做起來可不容易。從愚公家到渤海實在太遠了,挑著一擔土石去,今年冬天出發,一直要到明年夏天才能回來。只是愚公既然認準了這個理,就埋著頭拼命干下去了。
這一天愚公挑著土石和兒子孫子走在路上,經過了河曲一帶。這時有個老頭子正在門前曬太陽。這個老頭子從小腦袋瓜子就很靈,所以旁人都叫他智叟。智叟看見三個人挑著一擔土石走過,他大為吃驚,叫住愚公道:“老哥,你們要去哪兒?”
愚公放下擔子,道:“老弟,我們是要去渤海邊的隱土山。”智叟更吃了一驚,道:“要去隱土山?那地方可遠,你們挑一擔土石去做什么?這是什么寶貝么?”愚公道:“不是,這是要去倒掉了。”智叟莫名其妙,道:“倒掉?你們千里迢迢趕到渤海邊,就為了倒一擔土?”愚公道:“是啊。因為我家門前有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出門大為不便。我決心將這兩山挖平,以后出門就方便了。”
智叟笑得打跌,道:“老哥,算了吧,沒見過你這么死腦筋的人。憑你風燭殘年的力氣,連這山的一根草都動不了,還要挖山?還是早點回家安享清福,省省這把力氣吧。”
愚公長嘆一聲道:“老弟,你說我死腦筋,我說你才是死腦筋,不會轉彎,還比不上我家隔壁的寡婦和她家七八歲的小孩。你也不想想,我是看不到這一天了,可就算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再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一代代下去,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這山就這么高這么大,再也不會有什么變化,一代代挖下去,為什么怕挖不平?”
智叟被愚公這一席話噎得無言以對。再說太行王屋二山上有一個握著蛇的山神,他聽說愚公要挖平兩座大山,一直隱身在邊上想看看愚公的笑話。他聽到了愚公和智叟的這一番對話,不由驚心,生怕愚公一家真的會世世不息地挖下去,于是趕緊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就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上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面,就沒有高山阻隔了。
入選理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鍥而不舍終能成功。
燕壘生語:
愚公無疑是有毅力的,在天帝的垂憐下,終于移走了兩座大山。
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就是一分靈感加上九十九分汗水。”這句話時常可以在中小學的校園里看到,作為激勵莘莘學子刻苦攻讀的動力。小時候,筆者也信之不疑,直到后來有一天,發現愛迪生這句話還有下半句:“這一份靈感至關重要,甚至超過九十九分汗水。”
靈感是什么?靈感就是天分。天分這個詞雖然虛無縹緲,卻不能否認。莫扎特五歲能作曲,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七歲能作詩,這說明天分無疑是存在的。愛迪生強調了靈感,但也沒有抹殺汗水的重要,只是我們的教育制度一向片面強調勤奮,卻很少考慮天賦特長的作用。這樣的結果,往往造就不了莫扎特,泯然眾人的方仲永倒出現了一大批。記得在20世紀70年代末,少年大學生的宣傳曾甚囂塵上,可是到了今天,這批有天分的少年卻很少做出當初大家期待的成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不存在兩個絕對相同的樣本。有些人擅長理工,有些人擅長文體,也有些人擅長做生意。世界上不存在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當然也不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你的成功之路也許并不適合我,而我有所成就的途徑對于他來說也不見得適用。在中小學的基礎學習結束后,就應該選擇自己最擅長、最可能成功的道路去走。蒲松齡一生應考無數,到老也中不了進士,但他作為業余愛好,收集奇聞逸事寫下的《聊齋志異》卻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的瑰寶。蒲松齡完成《聊齋志異》后,將此書獻給他最崇拜的清初詩人王士禛,以期得到文名遍天下的王士禛的贊許。王士禛雖很欣賞,但只寫了“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因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這一首絕句。今天,漁洋山人雖然在詩歌史上有其地位,但在中國文學史上,他的地位卻遠不及蒲松齡了。假如蒲松齡執著于詩詞時文,視說部為小道,一定只能以一個名不見正傳的清代末流詩人被一些冷僻的詩話提一句。好在,盡管并非蒲留仙先生的本愿,他還是發揮了自己的天分,為我們留下一份珍貴的文學遺產。
自然的光有天分也是不夠的,蒲松齡的成功也許可以用這樣一個公式來總結:自身的天分+愚公移山般的毅力。
原文回放: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列子·湯問》
上一篇:《正確與謬誤》寓言賞析
下一篇:《歐美澳寓言·毒蛇之嚙》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