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中山狼傳》寓言賞析
趙簡子大獵于中山,虞人導(dǎo)前,鷹犬羅后。捷禽鷙獸,應(yīng)弦而倒者不可勝數(shù)。有狼當?shù)溃肆⒍洹:喿油偈值擒嚕疄跆栔瑨睹C慎之矢,一發(fā)飲羽,狼失聲而逋。 簡子怒, 驅(qū)車逐之。驚塵蔽天, 足音鳴雷, 十步之外,不辨人馬。
時, 墨者東郭先生將北適中山以干仕,策蹇驢,囊圖書,夙行失道, 望塵驚悸。狼奄至, 引首顧曰:“先生豈有志于濟物哉?昔毛寶放龜而得渡,隨侯救蛇而獲珠,龜蛇固弗靈于狼也。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處囊中, 以茍延殘喘乎?異時倘得脫穎而出, 先生之恩, 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以效龜蛇之誠!”先生曰:“嘻! 私汝狼以犯世卿,忤權(quán)貴,禍且不測,敢望報乎?然墨之道,兼愛為本,吾終當有以活汝, 脫有禍, 固所不辭也。”乃出圖書, 空囊橐,徐徐焉實狼其中,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納之而未克。徘徊容與,追者益近。狼請曰:“事急矣,先生果將揖遜救焚溺, 而鳴鸞避寇盜耶?惟先生速圖!”乃跼蹐四足,引繩而束縛之, 下首至尾, 曲脊掩胡,猬縮蠖屈,蛇盤龜息, 以聽命先生。先生如其指, 內(nèi)狼于囊,遂括囊口。肩舉驢上, 引避道左, 以待趙人之過。
已而簡子至, 求狼弗得,盛怒,拔劍斬轅端示先生,罵曰:“敢諱狼方向者,有如此轅!”先生伏躓就地,匍匐以進,跽而言曰:“鄙人不慧,將有志于世,奔走遐方, 自迷正途, 又安能發(fā)狼蹤以指示夫子之鷹犬也?然嘗聞之:‘大道以多歧亡羊’。夫羊, 一童子可制之,如是其馴也, 尚以多歧而亡;狼非羊比, 而中山之歧可以亡羊者何限?乃區(qū)區(qū)循大道以求之,不幾于守株緣木乎?況田獵, 虞人之所事也, 君請問諸皮冠。行道之人何罪哉?且鄙人雖愚,獨不知夫狼乎?性貪而狠,黨豺為虐。君能除之, 固當窺左足以效微勞, 又肯諱之而不言哉?”簡子默然, 回車就道。先生亦驅(qū)驢兼程而進。
良久, 羽旄之影漸沒,車馬之音不聞。狼度簡子之去已遠,而作聲囊中曰:“先生可留意矣。 出我囊,解我縛,拔矢我臂, 我將逝矣。”先生舉手出狼,狼咆哮謂先生曰:“適為虞人逐,其來甚速,幸先生生我。我餒甚, 餒不得食, 亦終必亡而已。 與其饑死道路, 為群獸食, 毋寧斃于虞人, 以俎豆于貴家。先生既墨者,摩頂放踵, 思一利天下, 又何吝一軀啖我而全微命乎?”遂鼓吻奮爪, 以向先生。
先生倉卒以手搏之, 且搏且卻, 引蔽驢后,便旋而走。狼終不得有加于先生,先生亦竭力拒,彼此俱倦, 隔驢喘息。先生曰:“狼負我! 狼負我!”狼曰:“吾非固欲負汝,天生汝輩, 固需吾輩食也。”相持既久, 日晷漸移。先生竊念:“天色向晚,狼復(fù)群至, 吾死矣夫!”因紿狼曰:“民俗, 事疑必詢?nèi)稀?第行矣, 求三老而問之。 茍謂我當食, 即食;不可, 即已。”狼大喜, 即與偕行。
逾時,道無人行。狼饞甚, 望老木僵立路側(cè),謂先生曰:“可問是老。”先生曰:“草木無知, 叩焉何益?”狼曰:“第問之,彼當有言矣。”先生不得已,揖老木,具述始末; 問曰:“若然,狼當食我耶?”木中轟轟有聲,謂先生曰:“我杏也。往年老圃種我時, 費一核耳, 逾年華,再逾年實, 三年拱把, 十年合抱, 至于今二十年矣。老圃食我。老圃之妻子食我; 外至賓客, 下至奴仆, 皆食我。又復(fù)鬻實于市以規(guī)利。我其有功于老圃甚巨。今老矣, 不得斂華就實,賈老圃怒。伐我條枚, 芟我枝葉,且將售我工師之肆取直焉。 噫! 樗朽之材, 桑榆之景, 求免于斧鉞之誅而不可得。汝何德于狼, 乃覬免乎?是固當食汝。”言下,狼復(fù)鼓吻奮爪, 以向先生。先生曰:“狼爽盟矣。矢詢?nèi)希裰狄恍樱五嵋娖纫?”復(fù)與偕行。
狼愈急, 望見老牸曝日敗垣中, 謂先生曰:“可問是老。”先生曰:“向者草木無知,謬言害事。今牛,禽獸耳,更何問焉?”狼曰:“第問之,不問將咥汝。”先生不得已,揖老牸, 再述始末以問。牛皺眉瞪目, 舐鼻張口, 向先生曰:“老杏之言不謬矣。老牸繭栗少年時, 筋力頗健, 老農(nóng)賣一刀以易我,使我貳群牛,事南畝。既壯,群牛日以老憊,凡事我都任之。彼將馳驅(qū),我伏田車,擇便途以急奔趨;彼將躬耕,我脫輻衡, 走郊坰以辟榛荊。老農(nóng)視我猶左右手,衣食仰我而給,婚姻仰我而畢,賦稅仰我而輸,倉庾仰我而實。我亦自諒, 可得帷席之蔽如馬狗也。往年家儲無擔石,今麥收多十斛矣;往年窮居無顧藉,今掉臂行村社矣;往年塵卮罌,涸唇吻,盛酒瓦盆,半生未接,今醞黍稷,據(jù)尊罍,驕妻妾矣;往年衣短褐,侶木石,手不知揖,心不知學(xué),今持兔園冊,戴笠子,腰韋帶,衣寬博矣。一絲一粟, 皆我力也。顧欺我老弱,逐我效野。酸風(fēng)射眸,寒日吊影,瘦骨如山,老淚如雨;涎垂而不可收,足攣而不可舉,皮毛俱亡,瘡痍未瘥。老農(nóng)之妻妒且悍,朝夕進說曰:‘牛之一身無廢物也: 肉可脯,皮可鞟,骨角可切磋為器。’指大兒曰:‘汝受業(yè)庖丁之門有年矣,胡不礪刃于硎以待?’跡是觀之,是將不利于我,我不知死所矣。夫我有功,彼無情乃若是,行將蒙禍;汝何德于狼, 覬幸免乎?”言下,狼又鼓吻奮爪, 以向先生。先生曰:“毋欲速。”
遙望老子杖藜而來,須眉皓然,衣冠閑雅,蓋有道者也。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拜跪啼泣,致辭曰:“乞丈人一言而生。”丈人問故,先生曰:“是狼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 我實生之。今反欲咥我, 力求不免,我又當死之。欲少延于片時,誓定是于三老。初逢老杏,強我問之,草木無知,幾殺我;次逢老牸, 強我問之,禽獸無知,又幾殺我;今逢丈人, 豈天之未喪斯文也! 敢乞一言而生。”因頓首杖下,俯伏聽命。丈人聞之, 欷歔再三, 以杖叩狼曰:“汝誤矣。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儒謂受人恩而不忍背者, 其為子必孝;又謂虎狼知父子。今汝背恩如是,則并父子亦無矣。”乃厲聲曰:“狼速去;不然,將杖殺汝!”
狼曰:“丈人知其一,未知其二, 請訴之, 愿丈人垂聽。初, 先生救我時,束縛我足, 閉我囊中,壓以詩書,我鞠躬不敢息。又蔓辭以說簡子,其意蓋將死我于囊而獨竊其利也。是安可不咥?”丈人顧先生曰:“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先生不平,具狀其囊狼憐惜之意。狼亦巧辯不已以求勝。丈人曰:“是皆不足以執(zhí)信也。試再囊之,我觀其狀果困苦否?”狼欣然從之,信足先生。先生復(fù)縛置囊中,肩舉驢上, 而狼未之知也。丈人附耳謂先生曰:“有匕首否?”先生曰:“有。”于是出匕。丈人目先生, 使引匕刺狼。先生曰:“不害狼乎?”丈人笑曰:“禽獸負恩如是,而猶不忍殺,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 從井以救人,解衣以活友,于彼計則得,其如就死地何?先生其此類乎!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與也。”言已大笑,先生亦笑。遂舉手助先生操刃共殪狼,棄道上而去。
——馬中錫《東田集》
《中山狼傳》是在民間流傳已久的中山狼故事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的。中山(先秦時諸侯國名,后成為趙國屬地)的狼被趙簡子射傷逃竄,向信奉墨家學(xué)說的東郭先生求救,東郭出于“兼愛為本”的思想救了狼。但當危險過去之后, 中山狼卻恩將仇報,要拿東郭先生充饑。東郭和狼詢問三老,老杏、老牛都不同情東郭,最后遇見杖藜老人,他才用巧計除掉了狼。這個故事所表現(xiàn)的“不要憐惜惡人”和譴責忘恩負義的思想,是人類社會生活經(jīng)驗帶有普遍意義的倫理總結(jié), 因而受到人們歡迎。在明代,就有康海、工九思把故事改編為戲劇,后來又不斷有人改編,搬上舞臺,至今不衰。
然而,僅僅提供抽象的倫理教訓(xùn), 并不能使一個寓言獲得生命力。《中山狼傳》的最大成功,就是作者寓思想內(nèi)涵于富有個性的藝術(shù)形象和生動細致的情節(jié)描述之中。
這則寓言吸取了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塑造了東郭先生和狼的形象。東郭先生是善良而迂腐的讀書人。他明知狼“性貪而狠,黨豺(與豺結(jié)伙)為虐”,卻在狼的花言巧語欺騙下大發(fā)“善心”去救它。當狼要撲食他時,他才感到后悔莫及,罵狼負心。可是當杖藜老人巧計縛狼叫東郭把狼殺掉時,他還說:“不害狼乎?”直到老人一針見血地批評他“仁陷于愚”,才幡然醒悟。作者通過這些情節(jié),諷刺了善惡不分的愚蠢的仁愛觀。但是,東郭也還有機智的一面,他在與狼相持、孤立無援之時,想出了“詢問三老”的辦法,作為緩兵之計,尋找支持力量。在詢?nèi)系倪^程中,他一再表示不找無知的草木和禽獸評判是非。而把希望寄托在人的身上,終于使自己得到了解救。這說明他還懂得運用人的智慧,相信人的力量。這正是東郭比狼高明之處。所以,這是一個性格比較復(fù)雜的形象,把他簡單地視作否定性的諷刺對象,是不對的。狼的形象則表現(xiàn)了作者所痛恨的邪惡人物的特征: 兇狠而狡猾。時而甜言蜜語,時而張牙舞爪。本性吃人,卻在危急時向人搖尾乞憐;危機一過又兇相畢露,并且還會振振有詞地講出一番吃人的道理來。然而狼畢竟是愚蠢的。它中了東郭的緩兵之計,又中了老人的甕中捉鱉之計。這樣, 作者不但使故事有了一個倫理性的結(jié)尾,也更全面地揭示了邪惡勢力的本質(zhì)特征。
故事中的老杏與老牛,是兩個逆來順受的擬人形象。他們并不是不明是非,也怨恨有功反而受罪的現(xiàn)實。但是,他們主張被動地接受命運的宰割。作者通過他們對自己遭遇的述說,揭露了現(xiàn)實的不平和黑暗,又通過他們對東郭和狼的錯誤態(tài)度,批判了屈從邪惡的奴隸道德。杖藜老人是作者肯定的正面形象,他批判了東郭先生的“仁陷于愚”,但是,他反對“從井以救人(有人掉在井里,跟著跳下去救他),解衣以活友”這些舍己為人的崇高行為,而主張救人行善不應(yīng)損害自己。這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局限。作者是站在儒家的立場上來批判墨家的“兼愛”思想的。墨家的“兼愛”,反映了小生產(chǎn)者的理想,它反對剝削壓迫、 爭戰(zhàn)殺戮、損人利己等丑惡現(xiàn)象,希望實現(xiàn)人類親愛和諧的社會。“摩頂放踵”正是墨家代表人物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思一利天下而不辭個人辛勞、甚至作出犧牲的崇高行為。作者通過狼的口,對這些都采取諷刺態(tài)度。結(jié)果,在批判墨家“兼愛”不分善惡的偏頗觀念時,反而又暴露了儒家“愛有差等”的思想局限。以一種錯誤思想去糾正另一種錯誤思想,是無法使人們找到認識真理的道路的。
《中山狼傳》形象塑造的成功, 與作者善于進行傳神的細節(jié)描寫是分不開的,這也體現(xiàn)了寓言對小說表現(xiàn)手法的吸收。如作者寫東郭用書袋裝狼,“徐徐焉實狼其中,前虞跋胡, 后恐疐(Zhi)尾, 三納之而未克。”活畫出一個心地善良而認識糊涂,動作遲鈍的迂夫子的情態(tài)。又如寫東郭與狼相拒時的對話,先生曰:“狼負我:狼負我!”狼曰:“吾非固欲負汝,天生汝輩,因需吾輩食也。”一個驚慌失措。只能發(fā)出無力的道義譴責;一個強詞奪理,公然張揚吃人的野獸邏輯。無不惟妙惟肖,而又富有勸懲意蘊。
《中山狼傳》是繼唐代《枕中記》、《南柯太守傳》后我國又一篇出色的寓言體小說,它體現(xiàn)了明代寓言發(fā)展的新水平。
上一篇:《歐美澳寓言·嚴寒哥哥和嚴寒弟弟》寓言賞析
下一篇:《歐美澳寓言·主意》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