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給敵人機會》寓言賞析
市場上,一個健壯精悍的武士正看著四周賣東西的人。這是楚國郢都的集市,楚國人多好勇尚武,集市上賣刀槍劍戟之類武器的也有很多,這武士看了幾攤,卻總是搖搖頭。在他的臉上,總帶著一絲憂慮。
不是東西不夠好,那些武器都算得上不錯。不過,他需要的不僅僅是“不錯”,而是要絕好。集市上賣的那些武器,一般用用完全可以將就,但像他那樣要與人以死相拼的,就不能將就了。
他必須找到最好的武器。
可是看來看去,卻總找不到一把趁手的兵器。《考工記》中說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這六齊各有其用,相差細微。其中“戈戟之齊”是銅四分,錫一分,如此則鋒刃最利,又不易折斷。可是市面上那些武器往往可見銅錫比例不稱,明明是一把長戈,用的卻是三分其金而錫居一的大刃之金。以此比例只適合鑄劍,因為劍要長得多,必須較為堅韌,如果鑄成戈戟,不免稍顯遜色。只是明白這一點的人很少,只從兵刃色澤看出其中成分的就更少了。這武士是文武全才,自然是知道的。
在市上走了一圈,仍然看不到一把好兵刃,他不由有些失望。正在這時,忽然聽得一邊有人高叫道:“好本事!”眼角忽地有寒光一閃。這道寒光像是一道閃電,一下劈到他的眼底,他猛一抬頭,只見前邊一棵大樹下圍著一圈人,從當中不時閃過一縷寒氣。這縷寒氣似乎已然成形,破空而上,將樹梢的樹葉也逼了下來。
好一把兵器!他在心底暗暗喝了一聲彩。雖然不知到底是什么兵器,但只看這種寒光,就已有凜然之威。他快步走上前,擠開人群向里看去。只見人群中,有個穿著青布衣服的漢子正在舞著一把長兵器,看樣子是把長矛。
“好,好本事!”圍觀的人叫道。對于這些,他倒只是略略一哂。那人把長矛舞得風車斗轉,其實這種手法中看不中用,全是花架子,長矛的用法以直刺為王道,講究平、正、直、強四字。這樣舞出花來,與這四字全然不搭界,真上了戰陣,頭一個被人刺死。不過現在那人是賣武器的,不是士兵,也只有用這種手法才能炫人眼目。
賣矛人舞了個花,忽地將長矛一頓,矛攥重重往地上一插,插在土中足有半尺深。他團團做了個羅圈揖,叫道:“各位鄉親,各位父老,在下初臨貴地,賣這支家傳長矛,不為求財,只為找一個識貨之人。要知這長矛本非凡物,乃是當初五霸之首,后來謚曰桓公的齊公子小白所用之物。此矛名曰‘夔纏裂風矛’,矛尖鑄有夔紋,你知這是何物?原來是當初齊桓公還是公子小白時,與公子糾爭位,二人相約比試。管仲原是公子糾親信,從旁暗助公子糾一箭。這一箭,正中小白帶鉤,小白心中管仲神箭,生怕他再射,一口咬破舌尖,噴出一口血來,假裝中箭倒地,騙得管仲相信。那小白日后乃是五霸之首,何等了得!這口血正噴在矛尖,你道如何?矛身卻由此現出夔紋。不過此夔紋有三不看,第一,午日不看。第二,衣冠不整不看。第三,亂臣賊子不看。唯有在雨后初晴,置于陰涼之地,正人君子整頓衣冠,方才能見。此矛既名‘夔纏裂風矛’,刺物即穿,便是風也能刺裂,不信,列位看了!”
賣矛人說著,將長矛反手抓在背后,擺了個架勢,忽地一矛向上刺去。他出手倒也甚快,隨著矛尖一動,頭頂一片樹葉飄然落下,邊上看的人更是震雷似的一陣喝彩。那武士也暗自喝了一聲彩,卻不是為那賣矛人的手法,而是為這把矛。他看得出,矛上的鑄痕甚新,鑄出來絕對不超過一個月,那賣矛人說什么是齊桓公為公子時手用之矛,自是胡吹,不過為了自抬身價。可不管怎么說,這矛確實是好矛,鋒利無比。他正要去問價,那賣矛人將長矛往樹上一靠,從樹根處拿起一面盾,高聲道:“在下這柄夔纏裂風矛不管什么都刺得穿,自是寶物。不過寶物年年有,就看人識不識貨。大家再看我這面盾,此盾為當初夏桀所用之物,名謂‘龍逄盾’。夏桀暴虐無道,關龍逄本是忠臣,因進諫為夏桀所殺。后來成湯滅夏,鳴條一戰,殺得夏軍紛紛潰散,成湯之臣伊尹以鳴天鏑射夏桀,結果夏桀藏身此盾,躲過一劫。后來此盾為湯王所得,因思關龍逄無辜遭戮,故名此盾為‘龍逄盾’。列位請看,這盾上有一點凹坑,便是伊尹鳴天鏑所留。”
武士聽他越吹越沒邊,不由失笑。那面盾果然也是好東西,不過看盾上花紋,頂早也是周貞定王時代的東西。雖是古物,也不過是百多年前的古物,決非古到夏桀之時。不過那人是賣東西的,他也不好去擋別人的財路。那人吹不吹牛不關他的事,只要賣的兵器夠真就行了。只是,他需要的是無堅不摧的長矛,有這么一面盾牌的話,被那人得到,豈不是又要大費周折么?
賣矛人吆喝了一通,高聲道:“列位看清了,這龍逄盾可是千載難逢的寶物啊,任你是什么神兵利器,都刺不透,何等堅固!”
賣矛人正說得起勁,卻見人群中有個人高聲道:“先生,既然你說你的矛什么盾都能刺穿,而你的盾什么矛都刺不穿,那么用你的長矛來刺你的盾牌,又該是一個怎樣的結果?”
那賣矛人呆住了,回答不上來,邊上人卻是一陣哄然大笑,紛紛散去。那賣矛人見此情形,惱羞成怒,喝道:“你是來砸我的場子么?”
武士也隨眾人走了。此時,他臉上卻有了一種醒悟后的喜悅。
入選理由:
凡事盡量不要給自己留下破綻,擊敗自己的往往是自己本身。
燕壘生語:
有一個小故事,說某個小鎮上只有一個理發師。某天他口出豪言,說:“我為鎮上所有不給自己理發的人理發。”別人問他:“那你自己的頭發歸誰理?”這個理發師也與那個賣著長矛與盾牌的人一樣回答不上來。
這個小故事與韓非子在兩千年前所講的自相矛盾的故事如出一轍,其實都是一個邏輯學上的悖論。所謂悖論,就是指可以同時推導或證明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的命題或理論體系。矛能刺穿一切盾,盾能抵擋一切矛,這兩個定義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不可能同時出現,因為同時出現必然是矛盾的。同樣,理發師故事中“不為自己理發的人”與理發師自己也是一個完全相反的定義,理發師不管為不為自己理發,都違背了“為鎮上所有不給自己理發的人理發”這個條件。當這兩個互相排斥的前提相遇時,我們就得到了一個奇妙的結果——無法得到結果。
奇妙的結果當然只能存在于邏輯學里,現實中,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結果,所以往往就只能作出妥協,修正這兩個前提之一。除了極少數人,人生對于我們普通大眾來說不是一條鋪滿金磚的坦途,而是一場發生在天梯上的戰斗,從出生那一天起,我們就投入這場曠日持久、殊死無休的戰役中去。疾病,貧困,勞累,這些“敵人”每一天都虎視眈眈,想要突出重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我們嚴陣以待,應付每一天的戰斗,努力讓自己不至于墜入深淵,萬劫不復。而在這場以一生為代價的搏斗中,我們更要小心謹慎地對待每一件事。戰爭中,敵人突破的往往是我們所留下的一個微不足道的破綻,可是留下破綻卻是我們自身的錯誤。所以,有時不妨懂得妥協,懂得放棄,不必求全責備,一味要求長矛能刺穿一切盾牌,而盾牌又能抵擋一切長矛。
原文回放:
楚人有鬻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楯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韓非子·難一》
上一篇:《不要用錯誤去彌補錯誤》寓言賞析
下一篇:《兩軍相遇智者勝》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