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老子問疾》寓言賞析
商容有疾,老子曰:“先生無遺教以告弟子乎?”……容張口曰:“吾舌存乎?”曰:“存。”“吾齒存乎?”曰:“亡。”“知之乎?”老子曰:“非謂其剛亡而弱存乎?”容曰:“嘻,天下事盡矣!”
——《慎子》
《慎子》是戰國時趙國人慎到(前395?—前315?)所著。屬道家著作。也有人認為《慎子》為后人偽托。
這則哲理寓言只簡單記錄了兩個人物的對話,即商容與老子的對話。商容是商代的貴族,傳說為老子的老師。老子為道家創始人。商容得了病, 老子大概擔心他一病不起, 問他有什么教導留給自己。商容張開嘴問:“我的舌頭還存在嗎?”老子回答說:“在。”商容又問:“我的牙齒還存在嗎?”老子說:“牙掉了。”商容說:“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老子說:“這不是說剛強的東西喪失了而柔弱的東西還存在嗎?”商容說:“哎,天下的事理全在這一句話中。”
商容與老子的對話雖然簡短,但作為寓言卻非常典型,對話中所要表現的哲理全用比喻,而比喻恰恰是寓言最基本的要素,它具有借此喻彼,借小喻大的作用,抽象或深奧的道理往往從具體而淺顯的比喻中體現出來。老子求遺教于商容,商容不正面回答,卻張開口讓老子看他的舌頭和牙齒, 以自身的舌存齒亡,啟發老子從中悟出一個哲學道理, 柔能克剛,柔弱勝剛強。老子一經點撥,便心領神會,明白了這個哲學道理。
柔弱勝剛強是老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柔弱勝剛強”一語就出自《老子》第三十六章中,在此書的其他各章中, 也曾多次談到這個問題。如“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七十六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七十八章)等等, 難怪《呂氏春秋》對老子一言以蔽之曰:“老子貴柔。”(《不二》篇)這一命題要從理論上闡述卻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說清楚的。在人類社會和自然現象中, 強凌弱, 大壓小, 剛摧柔的現象似乎更普遍些。但在一定條件下, 柔弱勝剛強確實存在,所以這一哲學命題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如果把它絕對化,那就錯了。在封建社會中,不少人信奉委曲求全的哲學,因為剛強的人往往碰釘子更厲害,李固《遺黃瓊書》中有兩句名言:“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就與“柔弱勝剛強”的哲學思想有密切的關系。可見這一命題,在歷史上曾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這則寓言在藝術上有這樣的特點:全篇僅開頭一句是敘述語言,其他全為對話。它用舌存齒亡的比喻來說明“柔弱勝剛強”的哲學思想,雖非思辯性的論述,卻比思辯性的論述更巧妙,更簡凈, 語短理長。而且其說理手段帶有趣味性,富有理趣。但是,列寧說過:任何比喻都是有局限性的。這則寓言純用比喻來闡述某種哲學思想, 以具體代替一般, 以偏概全,又把“剛亡而弱存”夸大為天下事全在此一句話中,其局限性是非常明顯的。
上一篇:《歐美澳寓言·老大與寓言》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老面鬼》寓言賞析